大有民歌
发布时间:2025-08-11 09:13:15 来源:
新闻摘要:

  

  大有民歌属四川民歌范畴,又称大有山歌。区别于客家、江浙山歌以及信天游和爬山调,但其曲调更为自由,歌腔更为舒展,音域更为宽广。乐段结构以4乐句为主,单乐段重复较少,一唱到底。唱法以高腔、四平腔和喊歌为主。歌词结构五言、七言较多,部分有四言。

  大有位于南川、道真两地交会处,地处大娄山余脉,群山耸立,高峡深谷,“一个背篼滚下坡、下去捡回半天多”“对面山上喊得应、走个人户天黑尽”……因大山重重阻隔,远古人民便依靠呼喊和唱歌来传递信息、表达心声。日渐演变,便衍生出歌声浑厚、词意丰富的大有山歌。

  大有山歌的歌唱者多为嗓音浑厚、阅历丰富的成年男子。歌词往往具有超现实主义,或渴望走出大山,或取悦心仪女人,或祈祷风调雨顺,或期盼家庭圆满……听起来婉转动听,荡气回肠,撼天动地。

  比如《太阳歌》,以低沉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气候变化规律的了解。

  太阳起来晒白岩啰,白岩上面晒花鞋耶。

  花鞋晒在石板上叻,雷公火闪雨就来哟。

  又如《薅秧歌》,以抑扬顿挫、尾音绵长的调子,既为劳动现场增添乐趣,又表达了大山人民的乐观与豁然。

  秧田薅秧薅四方喂,一盘花生一盘姜。

  萝卜没有姜好吃哇,家花莫得野花香。

  再如《乱劈柴》,以随性、幽默的语言给人以轻松、快活之感。

  火红太阳下了崖(音唉),咱俩兄弟乱劈柴。

  你出魁首我出六哇,这盘输了下盘来。

  在大有山歌中,男女追求有情歌,放牛有放牛歌,犁田有犁田歌,割草有割草歌,薅草有薅草歌,祝寿有祝酒歌……每个劳动、生活环节,都有不同的山歌与之对应。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期,各村各社都有专门唱山歌的人。每年薅秧锄草时节,歌师便专门在劳动现场唱“薅草歌”“薅秧歌”等等,热闹的劳动场面,激发劳动激情,提高劳动效率。

  即使不是劳动季节,各村各社的男女老少也自发把唱山歌作为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作家雷坤强在《大有山歌,行将消失的天籁》中描述道:阳春时节,妇女去野地割猪草,累了,直起身扭扭腰,吼一句“这朵花儿生得怪,花瓣朝里芯朝外”;初夏时节,男人去田间拔稗草,累了,仰着脖子唱“三伏天叻似火烧,哥哥下田把秧薅”;晚秋时节,老年人去山林拾柴,累了,顺口吟诵“崖上砍柴崖脚梭,单单梭到老瓦(乌鸦)窝”……妇女唱,四平腔,声音婉转似流莺;男人唱,高腔,音调高亢如天籁;老人唱,喊歌,音调低沉优雅。便是大有山歌的真实写照。

  大有山歌历来就有系统整理,传闻民间老人还曾藏有线装木刻版,后毁于火灾。传闻古稀老人赵定发珍藏有手抄本《大有山歌词大全》。虽然系统曲谱与歌词已难以寻找,但人们口授耳传遗存的至今依然不少。2009年,大有山歌列入第二批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