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打闹”,就是一边唱山歌,一边敲锣打鼓喜闹。打闹歌是金佛山区广泛流行的一种田间演唱形式,有说唱、对白、盘鼓、盘歌、山歌、请茶歌等多种形式。由于其浓郁的金佛山(又称金山)地域特色,所以被称为“金佛山打闹”。
“金佛山打闹”是流传在金佛山地区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又被称为“薅草打闹歌”。顾名思义,就是老百姓在薅草、薅秧时节劳作时演唱的歌曲。后来,老百姓在生活和民俗活动中,或者过年过节时,也会敲锣打鼓演唱“打闹歌”,其形式也从传统说唱演变为舞蹈、人物剧等。
“金佛山打闹”起源于盛唐时期,主要有薅秧时的水闹和薅苞谷时的土闹两种。源于旧时地主人家为提高工作效率,每逢四五月的薅草季节,就组织专门人员在群体劳动现场采取“说、唱、跳、打”的方式,让劳动者边劳边听,边逸边作,偶尔附和,从而消除疲倦,提高工作效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集体生产时,金佛山一带村村社社都有打闹歌手,各个生产队的作业组纷纷组织能说会唱的“打闹”队伍。每逢薅草季节,山上各社互不相让,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交相呼应,很是壮观。当时,金佛山群众演唱打闹歌达到鼎盛时期,能唱打闹歌的有上千人。
传统的打闹由两个打闹师傅(歌手)组成,一人击锣,一人击鼓,边打边唱,在薅草队伍面前来回走动自鼓自唱催促队伍。以锣鼓间奏连接各种曲牌,在安排上有头有尾,有说有唱,有快有慢,富有变化。
打闹歌曲以高腔为主兼用平腔。节奏明快,音调高昂,情绪强烈。打闹曲牌丰富,有紧号、慢号、花号、歇号、过山号、数板、山歌等。打闹歌词有固定的,民间歌曲均可用于打闹、广泛吸收,深入运用,且每对歌手都各有一本歌曲,自成体系,故有“打闹不过界”之说。但大多都是触景生情,现编现唱,见人唱人见事唱事,以鼓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打闹”分为尖声和平声两种,唱尖声难度大,对歌唱者的功底要求较高。打闹又分为长锤锣和排子歌,长锤锣打完就唱排子歌。排子歌一排四句,边打边唱,现编现唱。排子歌又有快三排、慢三排和花三排之分。
“金佛山打闹”的内容包罗万象。早晨、上午、歇息、下午、太阳落山等时间,表演方式、说唱内容、引曲调各不相同。其间内容大部分以幽默诙谐、逗人取乐、歌唱爱情、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古代作品翻唱为主,以锣鼓间奏连接各种曲牌,在安排上有头有尾,有说有唱,有快有慢,富有变化。
比如《山歌》,用幽默语言表现书生与姑娘的心思,却又不点破相互的吸引。
黄铜烟杆龙凤头,房圈帐子银色钩;
花花枕头郎不睡,一摞诗书当枕头;
对门对户一条街,黑来看到妹绣鞋;
开窗见妹梳妆台,早晨看到妹洗脸。
又如《细儿大媳妇》,生动表现旧社会“童养媳”的内心煎熬与无奈。
太阳起来不多高,问她心焦不心焦;
别个丈夫长大了,我的丈夫本不高;
搭起板凳把饭舀,站起没得灶头高;
早晨穿衣要人抱,黑了洗脚要人教;
高挂油灯把花挑,挑花挑到阳雀叫;
不等擦黑他就睡,挺他妈的瞌睡痨;
扭他一把他不醒,扭他两把伸懒腰;
背时媒人把奴害,丈夫年小慢慢教。
再如表现爱情生活内容的《线耳草鞋花后跟》,语言生动,心思细密,别有情趣。
线耳草鞋花后跟,哪个有钱哪个跟;
哪个有钱跟哪个,我们无钱打单身;
线耳草鞋后跟长,哪阵谈话得罪郎;
哪阵谈话得罪你,茶不思来饭不尝。
还有表现夫妻恩爱场景的,比如《金山斗笠篾丝长》
金山斗笠篾丝长,将钱买来送小郎,
小郎拿来头上戴,遮风盖雨盖太阳。
“金佛山打闹”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金佛山打闹”得到全国著名导演曾真的高度评价,同年,金山镇创作的民歌剧《遍地开花朵朵红》在成都获一等奖。2011年,“金佛山打闹”列入第三批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者按:
从金佛山的晨钟暮鼓,到大有山歌的粗犷婉转;从翻飞的板凳龙,到喧天的金山耍锣;从东汉崖墓的神秘符号,到水江花轿的一帘娇羞……南川大地上,藏着太多穿越千年的活态传承。
这些靠言传口授延续的非遗,是刺破时空的原声,是人性深处的共鸣。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在喀斯特台原的沃土上扎根,在1300余年的建制史中淬炼,如今仍在我们身边绽放光华。
即日起,本报开设《匠心传韵 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跟我们一起触摸这些跳动的文化脉搏,聆听非遗故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