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垭渡槽位于南城街道万隆村,建于1959年,是当地近现代水利工程的重要遗存,至今仍在发挥灌溉作用,见证了南川农业发展的历程,2019年列入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胖垭渡槽为老木沟水库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九龙沟小流域治理区。其南北走向,依山就势横跨川湘公路,长189米,宽9.3米,内槽宽0.85米、高0.53米,共7跨,最高处距地面27.7米。渡槽由不规则石块及石灰浆垒砌而成,采用板拱式结构,凭借工匠精湛技艺打造得坚固耐用,展现了“巧夺天工”的建造水平。
作为1958-1961年间兴建的大型水利设施,其灌溉流域绵延约10公里,辐射近四五千亩良田,直接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是研究南川水利设施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
渡槽最显著的特点是石料运用与历史标语。不同于常见的规整条石,其石块形状不规则且细碎,以片状连接,反映了当地石材资源的稀缺性。即便如此,建筑依然稳固耐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砌筑工艺。
正面与背面的柱墩上,留存着许多标语,如“护林防火,人人有责”“国家长治工程”等,这些不同时期的标语,既反映了各阶段的宣传重点,也为渡槽增添了独特的历史韵味,使其兼具水利功能与宣传载体的双重角色。
胖垭渡槽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是大型灌区工程发展中轻型结构渡槽、大跨度拱式渡槽广泛应用的代表。它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地标,其庄严宏伟的身姿与富含时代印记的标语,使其在众多水利设施中独具特色。
如今,这座渡槽仍在服务当地村民,以实用功能延续着历史使命,同时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标语,成为展现南川水利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记者 邓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