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晓娟
石溪镇盐井村的清晨,万亩梯田泛起金浪,村民陈秀民走进“议事协商亭”,指着公示栏里的稻田认领清单笑:“以前村干部办事像‘捂盖子’,现在啥都亮出来,老百姓心里亮堂。”
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盐井村以“三清促三廉”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鲜活注脚。从曾经的干群隔阂到如今的同心同向,这个山村用清廉打底,奏响了一曲治理振兴的“变奏曲”。
清澈思想:稻田地坝问廉干部 脚底沾泥办实事
“刘书记,上次反映的灌溉渠漏水问题,这两天终于修好了!”7月的盐井村稻田边,村民熊国明笑着对盐井村党总支书记刘建红说。
曾经,这里的干部服务“隔着一层纸”,如今在“稻田地坝问廉”会上,村民能当面挑刺,干部当场回应。
盐井村以“清澈思想”为抓手,把清廉阵地建在院落里。“我们在8个院落设了‘议事协商亭’,每月开‘院坝问廉会’,干部有没有办实事,村民说了算。”刘建红指着农家书屋墙上的“问廉清单”说,清单上50件村民诉求已全部销号。
为了让服务更精准,村里划分2个网格、8个微网格,21名“N力量”网格员走家串户。“王婆婆腿脚不便,社保认证我上门办;李大哥在外打工,家里稻田认领手续我帮着跑。”网格员赵永群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如今,全村300余件办事零投诉,信访量同比降了两成。
清新机制:庭院长掌事 村民成了“当家人”
“我家儿子满月,想办几桌酒热闹下……”村民王鱼刚开口,“庭院长”陈志远就摆了摆手:“小鱼,村规民约里写着呢,除了红白喜事,‘无事酒’不能办”。
在盐井村,像陈志远这样的“庭院长”有8位,都是村民选出来的“当家人”。过去,村里流动人口多、老龄化严重,“四务公开”栏成了“摆设”,监督跟不上,矛盾就容易冒头。
如今,这些“庭院长”带着村规民约走家串户,每月开“法治院坝会”,小到邻里纠纷,大到产业规划,都摆上台面商量。
“规矩立住了,人心就齐了。”陈志远翻出随身带的“调解本”,上面记着今年劝止的12场“无事酒”、化解的30多起邻里矛盾。
最让他骄傲的是,村里红白理事会定下“宴席不超15桌、礼金不超200元”的规矩后,村民人情负担平均每年减了近3000元。“以前张家办事李家随礼,比着铺张,现在大家一门心思搞发展,这才是好日子!”
清朗环境:稻花香里说丰年 清廉护航产业兴
“这鄂梨2号甜不甜?甜!更甜的是咱心里的踏实——集体带着干,路子正,咱不怕亏!”在王官果业的梨园里,村民王易文正给游客摘梨,200亩新品种梨树枝繁叶茂,300棵认领果树的牌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产业振兴,最怕“歪路子”。过去盐井村想发展产业,却因村民怕“肥水外流”不敢试。如今,“清朗环境”让产业长出了“清廉根”。村里探索“企业+集体+农户”模式,引进企业种优质稻、加工冷沙米,集体牵头搞“福田水稻认领”,游客线上认养、线下体验,一季就带动50户增收。
“你看这梯田文化墙,‘镰’字旁边就是‘廉’字。”村民李建生指着农耕体验园的壁画,“咱种稻子靠镰,搞产业靠廉——收多少、分多少,账本每月贴在村口,谁都能看。”靠着这份透明,村里盘活闲置房打造的“溪美手工作坊”,让留守妇女编竹篮、做土布,月收入多了两三千;天台山露营基地每逢周末就满员,村民开的民宿里,“诚信经营”的牌子挂在最显眼处。
如今的盐井村,冷沙大米、手工泡菜成了抢手货,农旅融合让村集体年收入增了12万元,清廉风气正变成实实在在的“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