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场镇桥头社区的老街上,一座横跨黎香溪河的古廊桥静静矗立。这座距太平场镇政府约100米的太平廊桥,不仅是两岸居民步行往来的便道,更承载着川黔茶盐古道上的商贸记忆,历经百年风雨仍与古镇相依共存,2009年列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廊桥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为三跨二桥墩的简支梁式石木廊桥。其桥墩以沙石砌体砌筑,木梁直接搭设于桥墩之上,坚实稳固。桥长原35.6米,现存30.8米,宽9.3米,总高14.9米,其中廊道高8.5米,桥墩高6.4米,呈东西走向。廊道为长廊抬梁式穿斗屋架,悬山式屋面略呈举折,两侧设有长板座椅与木制栏杆,供行人休憩;中部筑有歇山式屋面的桥亭,为抬梁式穿斗屋架,屋面翼角、吻、宝顶均采用卷草式样,现存小青瓦屋面(原为灰筒瓦)。桥亭分两层,底层与桥面相连,二层设佛龛供奉观音大士等,未设楼板。廊道屋面向桥面两边出挑,能有效遮挡风雨,尽显古人建桥的实用智慧。
太平场镇地处南川西北角,与涪陵区、巴南区交界,是南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乡镇,自古便是“脚踏三县”的交通要地。其北接古时的丰盛场(今巴南区丰盛镇),是通往木洞码头的必经之路,而太平场自身也是川黔茶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商贾云集,货物运输繁忙。
黎香溪河自南向北流经此地,注入涪陵閵市后汇入长江,曾是阻隔商路的天然屏障。在廊桥建成前,人们依托隔渡滩码头设渡通航,《南川县志》曾以“人物荟萃,铁舰楼船”描绘此处的繁荣景象。随着商贸发展,渡船已难满足需求,太平廊桥应运而生,成为连接两岸、保障商路畅通的关键设施。
作为古道交通的重要载体,太平廊桥承载着人们对商旅平安的期许。当年,南川县最高行政长官冀宣明为桥题额“太平”,寄托了对往来客商平安顺遂、生意兴旺的美好祝愿。
如今,太平廊桥依然是两岸居民日常通行的便捷通道,其古朴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太平场镇珍贵的文化遗产,静静诉说着黎香溪畔的百年故事。
(记者 邓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