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川中学内,矗立着一座见证数百年历史的明代古建筑——普泽寺大雄宝殿。它不仅承载着南川的过往记忆,更以精湛的建筑工艺诉说着古代匠人的智慧,2009年列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泽寺大雄宝殿的历史可追溯至更早时期。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记载的“隆化普泽祠”,被多数人认为是其前身;也有观点依据大雄宝殿鼎内银锡牌记载,认为始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综合考证,该殿始建时间应不晚于宋代,明代成化年间重修,后经多次维修,其原名“偏佛寺”,因位于县城北约百米高地,俗称“高寺”,后更名为普泽寺,如今仅存大雄宝殿作为南川中学校舍的一部分。
这座大雄宝殿坐北向南,为纯楠木结构,建筑面积313平方米,整体呈现出明代古建筑的典型风貌——建筑形制上,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式梁架,三穿用四柱。面阔三间16.4米,进深三间14.2米,通高12.5米,檐柱高7.5米,柱径均为0.57米。
在细节装饰上,上层施如意斗拱,横梁坊上彩绘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灵芝鲜果、羽士古人、琴棋书画等图案,画工精细;下层檐下施斗拱34朵,包括转角斗拱4朵、柱头斗拱10朵、补间斗拱20朵,均出二跳。屋顶正脊中间的锡顶为纯锡铸造,约重250公斤,顶尖呈山字形似避雷针,正脊两端饰云纹翘角;上层为青瓦锡顶,下层筒瓦飞檐鳌角,檐端置勾头滴水。梁上清晰刻有“天运成化九年癸巳五月吉旦”11字,印证了其重修的关键时间节点;素面台基高0.74米,阶梯踏道分两级,每级高0.37米。
古时,普泽寺曾因一口明代铜钟闻名,每当夜深人静,钟声悠扬响彻南川城,加之寺院地势高耸、环境清幽,营造出宁静深远的历史氛围。如今,虽钟声不再,但大雄宝殿作为不可多见的明代斗拱古建筑,其严谨的结构、精巧的工艺,不仅是研究明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更成为南川地域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底蕴。(记者 邓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