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物是历史的镌刻者,亦是文明的见证者。当我们推开时光的窗,南川大地上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璀璨星辰,静静诉说着过往。
从南宋抗蒙的龙崖城遗址,到承载教化初心的尹子祠;从百年风雨中的太平廊桥,到见证红色岁月的南川天主堂……这些遗存,或藏于深山,或立于市井,以砖石为笔,以岁月为墨,记录着金戈铁马的豪情、文脉传承的坚守、匠人心血的巧思。
即日起,本报开设《古韵今观》栏目,将为你介绍这些瑰宝,触摸历史的温度,感知文明的厚度。愿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让文物故事永续流传。
在太平场镇河沙村,河沙溪沿岸的密林之中,隐藏着一处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雷劈石崖墓群。这处东汉时期的崖墓群是我区目前发现有年代题记唯一的东汉崖墓,也是我区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于2000年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劈石崖墓群坐落于山脊半山腰,围绕山脊沿等高线呈半环形分布,两侧山谷均有水渠,墓群后方为山坡和杂树林,分布范围约204平方米,共13座墓。其中,M1-M9墓向从南向北,M10-M13从北向南,均为单室,M5为正方形墓口。
墓门上方的摩崖题刻“阳嘉二年王□作直四萬”为典型的汉隶。该墓室系我区目前发现有年代题记唯一的东汉崖墓,也是我区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阳嘉二年”即东汉顺帝刘保在位的第八年(公元133年),这一题记使其成为南川年代可考的重要文物。其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特征,中锋用笔,横平竖直,无蚕头燕尾,古朴率直,布局虽大小随意、用笔自由,却错落有致、规整有序。有专家认为,这一碑刻可能是重庆最早的文字,甚至推测或许与东汉时期将汉文化带到大西南的尹珍及其弟子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南川太平场及周边的綦江、江津和贵州道真等地便有崖葬习俗,虽发现大量崖墓群,但年代不可考。雷劈石崖墓群于1987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这些崖墓及题刻,见证了东汉时期当地的丧葬习俗与文明发展,也体现了先民对汉文化的追求。如今,雷劈石崖墓群已成为太平场镇文物旅游线路的重要起点,串联起清光绪十二年的太平廊桥等景点,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记者 邓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