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头带动 “旅”链延伸——全区建设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现场推进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7-03 09:06:38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李崎君

  6月30日至7月2日,全区建设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现场推进会举行。在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观摩中,大观、白沙、黎香湖、冷水关、鸣玉、石溪、兴隆、木凉、福寿、河图等乡镇“登台展示”,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率队深入智慧农业园、特色种植基地、农旅融合示范点等核心区域,观成效、问经验、谋思路、聚合力,共同见证北部乡镇农业转型升级的蓬勃态势,一幅产业兴、交通畅、乡村美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升级

  特色领航 彰显发展活力

  北部片区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学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大观镇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内,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精准调控温室环境,助力传统农业摆脱“靠天吃饭”困境,实现全年稳产稳收。白茶基地推行标准化管理与精细化加工,从精心采摘到先进设备运用,精益求精,使白茶成为茶农增收的“金叶子”。鸣玉镇党委书记毛霞表示:“鸣玉与大观同为蔬菜种植主导的农业镇,大观引入前沿技术构建智慧农业体系,提升了产量和农产品溢价空间。下一步,鸣玉将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探索传统农业乡镇转型新路。”

  白沙镇花卉苗木园树种丰富,畅销市场。其采用的“业主+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百余个稳定岗位,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学习技术、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产业增添新活力。

  冷水关镇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紧密联结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助力当地茶叶走向更广阔市场,成为特色名片,彰显模式创新对产业的引领作用。

  石溪镇水产养殖基地配备标准化室内水池与先进水循环净化系统,实现淡水盐化循环利用、养殖用水零外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水温、溶氧等指标,让育苗成活率超95%。

  木凉镇铭雪食品加工项目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生产特色食品,不仅解决销售难题,更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融合。同时,当地丰富的农产品为糕点、腌制食品等畅销产品提供了充足原料。

  福寿镇和河图镇的辣椒种植基地,翠绿的植株缀满辣椒,规模种植成效可喜。

  北部片区各乡镇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项目带动、文旅与产业融合等方式,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黎贵友表示,北部片区将坚持以农业产业为根本,围绕精品果蔬、优质稻、茶叶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突出“一镇一业”“一乡一品”,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建好产业基地。统筹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持续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农旅融合,招引更多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运营乡村,为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建设增添动力与活力。

  交通赋能

  路网畅达 打通发展经脉

  产业是北部片区发展的内在动力,路网优化升级则是强劲的外在引擎。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的通车,彻底打破了沿线部分乡镇长期面临的交通瓶颈。

  高速公路通车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农产品以往依赖普通公路运输,耗时长且受制于天气路况。如今通过高速网络,农产品得以快速、安全运达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市场,显著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损耗。白沙镇党委书记蓝毅直言:“通车后,白沙镇距中心城区仅15分钟车程。花卉苗木基地借助高速公路带来的便利,将产品及时运送各地,扩大了销售范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交通改善凸显了北部乡镇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企业和投资者考察投资。农业科技企业也因交通便利而关注到这里,引入了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观镇党委书记刘斌表示:“大观具备区位、自然、人才优势,加之十多年前渝湘高速公路贯通的红利,已形成以丝瓜、番茄、白茶为主的现代产业集群。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通车进一步压缩了大观与中心城区时空距离。面对新形势,我们将加强二三产业布局,发展采摘游、垂钓游、研学游等业态,持续释放产业乘数效应。”

  高速公路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合作,北部乡镇与周边城市联系更紧密,资源要素流动更自由。石溪镇伴随南两高速、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的通车,步入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当地水产养殖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通过高速公路快速供应新鲜水产品,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交通的改善如同一把金钥匙,不仅便利了农产品运销,更引导城市技术、人才和资金流向北部乡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打开了通向外界的便捷之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旅游激活

  农旅融合 乡村魅力绽放

  在文旅融合浪潮下,北部乡镇深挖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朋蔓园农场盘活闲置农田、农房及废弃村校,精心打造“朋蔓园”和“一间小院”特色空间,融合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与农事体验,构建起全新研学场景。“一间小院”开业即成热门打卡地,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营业额突破10万元。此模式有效激活村集体闲置资产,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黎香湖镇四方缘家庭农场通过特色民宿及观光设施,实现“田园变景区”。错落有致的民宿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为游客提供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居所。农场还开放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等沉浸式项目,促进线下体验转化与消费。

  冷水关镇开发系列特色茶叶旅游产品,推出“登五台山+钓小龙虾+品古道茶”乡村游线路,融合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让游客在游玩中深入了解茶文化,为茶文化传承搭建新平台。

  鸣玉镇盐巴桥农文旅项目培育地方美食、特色民宿、休闲观光、水上游乐、农产品交易等多元业态,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今年“五一”假期,鸣玉镇日均车流量2289车次,接待游客2.3万人次,单日峰值达6200人次。农副产品销售5.2万元,农家乐收入8.7万元。

  石溪镇天台山精品水果和露营基地串联盐井梯田、溪美手工坊、农耕体验园、清泉石上流、王官果业等点位,形成集非遗手工、田园风光、果蔬采摘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游线路。

  兴隆镇“稻田边边”自然农场项目围绕“非遗+民宿+乡村旅游+研学+产品”融合发展,深化农文旅融合。河图镇乡村民宿美术展览馆项目以“网红白房子”形态,传承构建传统村落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基础形态,现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12月建成。

  “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主动吆喝,让田园变乐园,产品变礼品。”区文化旅游委主任傅文镜表示,将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础,推动“产区”变“景区”,系统梳理本地非遗、民俗资源,讲好故事、做好包装,把农产品变成文化载体,设计系列伴手礼。加强业主宣传意识培训,多举办文体活动、体育赛事,进一步宣传引流,促进农旅融合。

  区惠农文旅集团董事长马忠源表示,将以大观原点为核心,把蓝莓、茶叶加工生产线打造为乡村旅游风景线,串联已有景点,创新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