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擎 农旅互促——全区建设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5-07-03 09:02:43 来源:
新闻摘要:

  

  7月2日,在建设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工作推进会上,10个部门和乡镇“盘”家底、“晒”成绩、“亮”经验。从大观丝瓜基地到兴隆蓝莓产业园,从现代设施农业示范片到农旅融合新业态,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北部片区乡镇积极探索“观光农业、城郊农村、新型农民”“三农”发展新路的步伐稳健。各部门乡镇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品牌打造、三产融合等创新举措,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打造主城区近郊游首选地注入新活力。以下为发言摘登。

  区农业农村委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 持续推进农旅融合

  建设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是落实全区“1343”总体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区农业农村委聚焦重点区域和产业,探索“观光农业、城郊农村、新型农民”发展新路,实现良好开局。

  规划编制上,梳理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清单,启动编制聚集区发展规划、“一片三线”设施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渝十味”“南川米”等产业实施方案,今年来,储备涉农项目227个,112个推进实施。

  产业培育上,推动设施农业布局,建成及在建基地规模初显,支持养殖场改造,拓展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建成多个示范基地与精深加工生产线,食农加工产值增长。做优“土特产”,培育品牌,推进营销,提高附加值。

  乡村建设上,推进“五网”建设,提升改造公路、完善供水供电等设施。推进农村“三大革命”,40个村获评市级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全国、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级示范镇村24个。

  人才培育上,发挥市场主体龙头带动作用,引进项目,评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增加村集体收入。加快培育乡村“新农人”,培育电商主体,农产品网络销售达2.83亿元。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委将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发展重点产业,持续推进农旅融合,为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建设添动力。

  区文化旅游委

  推动“农文旅”互融共荣 提升农旅消费能级

  今年来,区文化旅游委紧紧围绕“1343”总体思路,坚持农旅互促、协同共进,助力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高质量发展。

  资源转化上,推动农业资源向旅游消费场景转变。建成30余个果蔬采摘基地,打造自然农场综合体,将生态田园升级为观光景区,促进茶旅、果旅融合。转化农房资源,建成多个精品民宿露营地,完善近郊休闲游产品体系。

  文体赋能上,整合推出农事实践、自然科普、非遗红色、综合休闲四大主题研学线路,“三不加”酱油酿造工坊获评市级实践教育基地。连续举办四届成渝双城亲子龙舟赛,中海黎香湖大环线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黎香湖体育旅游综合体获评“成渝十大文旅产业新地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张氏面塑醒狮摆件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三不加酱油、庆酒入选“重庆好礼”。

  品牌打造上,深度挖掘乡村四季特色,打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爆点”流量引擎。春季开展“踏春撒野”活动,夏季举办黎香湖夏季乡村村晚,秋季推广采摘项目,冬季举办刨猪汤文旅消费季。

  下一步,区文化旅游委将纵深推进农文旅融合,优化供给,强化项目引流。融合增效,聚力业态引流。精塑品牌,激活节会引流。全域联动,创新营销引流提升片区影响力,纵深推进北部片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区水利局

  多举措推进水利建设 持续释放水利动能

  “十四五”期间,区水利局围绕建设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扎实推进水利相关工作。

  水网建设持续发力。花甫水库获初设批复,生基坪水库完成地形图测量,多个水库连通工程有序推进,2座水厂获初设批复,大观现代农业中型灌区完成前期论证,3条山洪沟获初设批复,2条河流治理启动初设报告编制。

  供水联网惠及民生。建成3个水厂连通工程,初步形成五镇多源互济供水网,完成多个水厂管网延伸工程,改造土溪水库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达2.8万亩。

  移民扶助促进共同富裕。实施23个水库移民后扶项目,完善供水、河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兴隆镇金花村建设120亩蓝莓温室大棚,让7万人受益,其中移民1.25万人。

  生态治理助力产业兴旺。完成3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全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83平方公里,培育5个农文旅融合水保示范基地,打造2.3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企业年均增收2000余万元、1000余人就业。

  下一步,区水利局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等各类资金,研究金融政策创新投融资。加速推进“东西两线”工程,扩建老木沟水库,新建楼岭水库,推进24个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以中坝水库等为主水源,规划3个管网延伸工程,新建石溪卫星水厂,全面提升北部片区供水保障能力。

  区惠农文旅集团

  深化特色产业发展 纵深推进农旅融合

  区惠农文旅集团紧扣全区发展战略,聚焦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深耕北部片区特色农业,以蓝莓、茶叶全产业链为驱动,以郊区休闲游为突破口,创新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在大观、兴隆、河图等地建设农旅融合产业园,高标准建成5000亩蓝莓基地、3000亩茶叶基地,实现蓝莓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全覆盖。打造全市首个蓝莓科技产业园,建成6条国内领先生产线,年设计产能1万吨,获47项专利,推出15款健康产品。培育金佛玉翠、金佛红茶等系列茶产品品牌,通过传统营销与电商运作开拓市场。产业发展带动片区农家乐兴起,解决千余农户就业,助力万余农民增收。

  旅游发展方面,建成投用大观原点旅游综合体,集旅游六要素于一体,培育多元业态,开发丰富体验项目,年均接待考察调研200余场次,营收超千万元。同时,提升川军血战到底等项目运营水平,组建乡村旅游联盟,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推出4条精品游线,融入民俗、研学等特色项目,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农旅融合方面,将蓝莓、茶叶产业链转化为旅游线路,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带农”。通过联动乡镇整合闲置宅基地等资源,策划打造民宿集群,并拟利用军事训练场资源打造军旅特色小镇,以市场化运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下一步,区惠农文旅集团将持续深化改革,为全区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国企力量。

  大观镇

  突出产业发展优势 丰富多元农旅业态

  近年来,大观镇贯彻全区“1343”总体思路,发挥区位、自然、产业优势,坚持走“观光农业、城郊农村、新型农民”的“三农”新路,全镇迈入了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产业发展方面,突出规划引领,落实全区现代设施农业布局,提出“山顶精品白茶、平坝精品蔬果、山间反向接二连三”立体布局。变革发展模式,探索“政府整合政策性涉农资金建基地+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权属+招引专业市场主体搞运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促增收”模式。以项目驱动发展,推进市级美丽移民村项目,策划乡村振兴衔接项目、“五好两宜”项目,储备10余个招商项目。全镇累计发展白茶种植1500亩、精品蔬果种植2500亩。

  产品打造方面,选优品种,以丝瓜为主导,2025年种植550余亩,建立“2+1”产品迭代机制。强化科技,依托专家工作站,推广3项核心技术,运用智慧农业系统,探索轮作模式,提升亩产收益。塑造品牌,注册“大观丝瓜”商标,多渠道宣传,打造文创IP,短视频播放量超20万次,6月初上市后销售300余吨。

  农旅融合方面,推动闲置资源转化为资产,发展庭院与民宿经济,组建强村公司打造产业集群。将产区升级为景区,联动周边业态开展活动,培育新产品、引进新项目。

  下一步,大观镇将加快项目建设与招商,年内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0亩以上。推动农产品加工,启动果蔬饮料生产线。发展多元农旅业态,为渝东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兴隆镇

  持续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兴隆镇紧扣全区“1343”总体思路,立足“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定位,以延伸农业链为抓手,推动农业升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党建引领方面,推动党建与产业融合,利用组织生活开展绿色生态和农业技术培训1200余人次,形成“支部带产业、党员促产业、群众兴产业”格局。创新“四领模式”,金花村流转1200亩土地建成“千亩粮仓”,全镇流转3000亩土地种植优质稻。资产盘活上,聚焦“三变”改革,盘活闲置资源,申报中央强镇资金1000万元,成立“强村公司”若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6个村(社区)持股,并与我区昌达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农业物流配送中心。

  产业发展方面,坚持“筑巢引凤”与“固巢养凤”,服务重庆庆酒等优质企业,培育本地龙头企业主,成立110个产业经营组织,巩固发展优质稻24000亩、白茶5000亩、蓝莓5000亩,做亮“五个一”产业品牌。以农促旅引进“稻田边边”产业园项目,打造集研学体验、单位团建、亲子游园为一体的农文旅项目。

  下一步,兴隆镇将聚焦科技赋能,加大设施农业投入,推广先进技术,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研学基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永福村水美家园完成“稻田边边”项目,整合资源策划假日活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盘活闲置土地,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石溪镇

  统筹盘活资源禀赋 激发农旅发展活力

  石溪镇围绕全区“1343”总体思路,以产兴农、以农促旅,聚焦基地培育、产业创新与农旅融合,全力打造中心城区近郊游首选地和研学实践主基地。

  盘活闲置资产方面,全面摸排闲置校舍6宗、国有公共设施2宗等资源,推动原五星村小学成为农地入市改革典型。精准招商引入6家民营企业,投资1.7亿元,盘活闲置茶山建成天台山露营基地。

  产业发展方面,强化上游供给,围绕“稻果茶蔬渔禽”开展技术培训,发动2000余户扩种2万亩农产品,建立“企业+农户”直收模式。深化中游加工,引导企业升级设备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优化下游销售,成立网络运营小组,构建线上线下协同销售体系。

  农旅融合方面,打造规模化基地,依靠优质早熟梨、花卉基地,茶叶、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推行“云认养+采摘体验”模式,助农户均增收3000元。培育盐井冷砂大米等特色品牌,以品牌提升溢价。建成多功能天台山露营基地,夏季高峰日均接待500余人。

  下一步,石溪镇将以系统思维整合非遗、农业等资源,构建“非遗手作+自然教育”等五位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格局。以全季理念串联四季特色活动,举办梨花节等节庆,丰富消费场景。以全域思维搭建电商服务中心,开发“智慧石溪”小程序,整合景点、民宿等信息,打造线上服务总入口,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福寿镇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做靓做响农旅名片

  福寿镇深入贯彻全区“1343”总体思路,在北部市郊特色农业聚集区建设中,以产业发展为基石、农旅融合为动力,发展“农业+”“乡村+”新业态,着力绘就“鱼米之乡、宜居福寿”新画卷。

  产业发展方面,深耕1.2万亩优质稻,获全国“三品一标”水稻种植基地认证,新建粮油初加工中心,创新水稻“私人定制”模式,定制面积2000亩,亩均增收超350元,相关合作社成全国典型案例。做强1500亩辣椒基地,年产干辣椒600余吨,产值1200余万元,带动群众务工收入20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12万元,50户农户种植300余亩,户均增收超5000元。做精果蔬基地,建成50亩大棚,大石坝村联合社年均收入超200万元。

  农旅融合方面,建立农旅特色资源库,举办西瓜文化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以“福”“寿”文化为主题规划特色徒步线路,打造“农村土货集市”,精心策划特色IP,着力培育“农耕文旅·田园福寿”品牌。

  环境改善方面,提升场镇承载能力,实施15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下一步,福寿镇将做大优势产业,培育“万千百+X”体系,延伸定制农业,发展辣椒全产业链。丰富农旅产品,打造油菜花海长廊,提升品牌影响力。建设和美乡村,升级基础设施,探索院落微治理,助力渝东生态新城建设。

  木凉镇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贯通农旅全产业链

  近年来,木凉镇紧扣区委“1343”总体思路,锚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增长极,坚持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为主线、特色农业为抓手,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产业建设方面,全力构建辣椒全产业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种植辣椒3000亩以上,融合育苗、加工、销售等环节,建成老香坛泡椒基地等项目,预计2025年底形成完善产业链,实现泡椒5000吨、辣酱调料1000吨产能。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小镇,布局70亩集体建设用地,策划8个加工项目,更新传统农产品加工设备,利用闲置资源建设“玉岩铺乡村共富工坊”。实现铭雪腊肉77天完成从谈判到投产,培育32名本土主播,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多个加工企业项目稳步推进。

  农旅融合方面,巩固“五个千亩”现代农业基地,高标准打造15个融入亲子游乐等元素的精品农业园,依托非遗研学基地贯通全产业链,推进夏禹·度假民宿集群等农文旅项目建设,引入专业公司运营。上半年接待研学人员2万人、游客5万人次。

  下一步,木凉镇将做足“特色”,管护高标准农田,复耕撂荒地,培育腊肉、泡椒等特色品牌,扩大辣椒种植规模。做深“融合”,完善共富工坊,强化产销对接,创新直播直销,培育“农业+”新业态。做好“联结”,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广“订单收购+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鸣玉镇

  抢抓交通发展机遇 构建农旅融合全场景

  近年来,鸣玉镇围绕全区“1343”总体思路,推进“以农带旅”融合发展,获评多项市级及以上乡村振兴荣誉,在北部市郊特色农业集聚区建设中彰显担当。

  目前,该镇构建起稻菜油桑“两主两辅”特色产业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农业总产值超2.26亿元。

  在发展举措上,明确“现代农业重镇、蚕桑产业强镇、特色文旅小镇”三大目标,抢抓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通车机遇,着力打造“走渝湘复线·逛鸣玉老街”旅游名片的发展思路。

  推行“以销定产”订单农业,创新“云认养”模式,线上订单占比超60%,特色产品远销海外。与科研单位合作,引进良种新技术,建成3个市级示范基地,多项农产品获国家级奖项,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深化校地合作,联合高校专家团队规划设计乡村项目,打造“一廊两圈十八景”。联动农业与文旅资源,培育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万元。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通车后,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2.3万人次农副产品销售额5.2万元,餐饮住宿收入17.6万元。

  下一步,鸣玉镇将持续壮大“两主两辅”产业,延链补链,提升稳糖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以全域思维塑造文旅IP,串联资源打造“一廊多点”格局。整合片区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周末经济+研学经济+全季旅游”,全力唱响“走渝湘复线·逛鸣玉老街”旅游名片。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