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融媒讯(记者 易浩然)“这是我这辈子第一张相片!”近日,在大有镇水源村,当泛着油墨香的相纸从便携打印机缓缓吐出时,67岁的王乾明双手微微发颤。快门声落,老人布满皱纹的笑靥就此定格,成为我区“百姓影棚”项目3000余幅暖心影像中的最新注脚。
自2018年我区“百姓影棚”公益项目启动以来,这个由我区摄影师与新闻工作者共同发起的志愿服务项目,用镜头串起了当地百姓的温情故事。项目发起人汪新翻开厚厚的相册如数家珍:留守儿童在生日照前雀跃踮脚,百岁老人摩挲遗照时嘴角含笑,新农人捧着订单热泪盈眶。“每张照片都是时代发展的切片,快门按下的不只是影像,更是民心。”
为了让公益服务“零距离”,志愿者们创新设立了“双轨模式”。城区政务大厅定期开设固定影棚,办事群众可顺道拍摄证件照;每逢乡镇赶集日,便携式移动影棚便化身“行走的照相馆”,红色幕布往场镇一展,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便循着快门声聚拢而来。
镜头内外更延伸出社会治理新路径。拍摄间隙,志愿者们化身政策宣讲员,防诈知识手册随着照片一同递到群众手中,移风易俗宣传伴着快门声传入千家万户。在河图镇骑坪村,留守老人张科淑的“金婚纪念照”促成整村家风建设活动;兴隆镇村民围着拍摄现场学习反诈技巧的照片,登上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栏。
时光流转,“百姓影棚”的镜头始终聚焦基层。当问及坚持的初心,正在调试无人机的“70后”志愿者赵志道出新愿景:“我们计划为偏远学校拍摄全景毕业照,用科技让每张笑脸都不被大山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