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胡龙
3月22日至28日,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再次将水资源保护议题推向公众视野。作为维系生命健康的基础性资源,水安全治理牵动民生福祉,更考验治理智慧。在我区,一场“人力+科技”双轮驱动的碧水保卫战正悄然铺开。
3月24日,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双河水库、肖家沟水库及东城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等重要水体设施展开集中巡检。执法人员沿水域边界细致排查,逐一核验监控设备与污染物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现场,监测人员同步采集水样,通过便携式仪器快速检测水体温度、氮含量及pH值等关键指标,确保水质安全可控。
据了解,我区地处长江流域,境内河流纵横,176条溪河总蓄水量达14.98亿立方米,水体保护任务艰巨。如何破解“点多面广”的监管难题?在双河水库岸边,一台高耸的白色摄像头给出答案。“全区2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布设120套可视化监控摄像头,依托‘南川区水环境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天候智能监管。”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付煜介绍,通过“人防+技防”协同模式,执法人员可实时调取画面、远程喊话警示违法行为,从原来的“人盯”转变到如今的“数治”,为水源地筑起“云端防线”。
在东城街道一处河道旁,污水处理站排水口的流量监测装置引人注目。“全区27个入河排污口均安装了此类设备,可实时传输流量及水质数据。”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户运昭表示,借助大数据分析,监管部门能精准定位污染源,动态调整治理策略。2024年,我区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市第七,较2023年提升8个位次,黑臭水体“清零”目标更是提前一年完成。
据了解,下一步区生态环境局将深化地表水体监测数智化、饮用水监管可视化建设,严控生活及工业污染输入。同时,联合上下游省市开展跨区域执法,推动流域协同治理,为渝东生态新城建设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