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婷婷
身穿一袭白大褂,肩挎一个医药箱,行走在去往村民家中的石板路或田埂上,乡野间偶尔响起几声犬吠——这是乡村医生蒋龙日常出诊的一幕场景。
2016年,刚从医专毕业的他背井离乡来到我区三泉镇卫生院应聘乡村医生,随后留在了该镇观音村卫生室,这一待就是8年。几年时光里,他从职场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村医,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把“他乡”真真切切当作自己的家,扎根了下来。
村民看病有着落
山泉镇观音村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居住在村里的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在蒋龙到来之前,这个村子曾经有两年时间缺少驻村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只能到十几公里外的集镇卫生院看病拿药,或是等着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巡诊到当地后才可看病问诊。
“所谓‘巡诊’就像到集镇赶场一样,日期末尾数字每逢‘1、4、7’,镇卫生院就会安排工作人员到观音村坐诊,临时解决村民的看病难问题。”三泉镇卫生院院长罗伦告诉记者,因为没有乡村医生,加之路途遥远,村民若出现健康问题便不能获得及时治疗。
“蒋龙是科班出身,也是第一个愿意留下来的年轻人,这很难得。”罗伦说。
问诊、开药、打针、输液……蒋龙的工作地点或在村卫生室,或在村民家中。行动方便且距离较近的病人会直接到村卫生室看病拿药,而一些出行不便的老人则会拨打蒋龙电话,希望他上门看诊。
“随时打电话,他都会上门给我们看病。”82岁的陈明会是蒋龙的病人之一,因身体疼痛,出行困难,需要蒋龙去家里看病。“每次输液1~2个小时,他都会一直陪在身边。有的时候,村卫生室忙不过来,他会开车把病人接到村卫生室,待输完液后再把病人送回家。”
2024年10月的一个深夜,凌晨2点多钟,睡梦中的蒋龙被电话声吵醒,那头说“我老伴肚子痛得厉害,蒋医生你有没有空?”蒋龙立马起床穿衣,驾车赶往病人家中,由于问题棘手,他当即把病人及其家属送往城区医院,安顿好他们后才放心离开。
还有一次也是在深夜,一位村民因鼻子流血不止打电话求助蒋龙,他也是随叫随到,把村民及时送往城区医院救治。像深夜接到紧急电话求助的情形,蒋龙一年会遇到多次。
一个人分身乏术,他在上门看诊时就得把村卫生室的门暂时关上。为了避免有需求的村民跑空,他把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媳妇“忽悠”到村里和他并肩作战。这样,他外出看诊时,村卫生室的门就可以一直开着,作为护士的媳妇也成了他工作上的得力帮手。
把“他乡”当家
蒋龙老家在重庆永川,从小到大父亲多病,当地的乡村医生给父亲的治疗带去极大便利。于是,成为一名医生就成为蒋龙的职业理想。
如今,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却远离家乡,不能常伴父母左右,逢年过节才能回老家探望。“如果家人生病,我会寄药给他们,如果比较严重,我会直接和老家那边的乡村医生联系,嘱托他多照看。”蒋龙虽在外,但时刻惦念着双亲。
他说,农村很多独居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他们出行不方便,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的时候,乡村医生的存在可以为老人们送去及时的医疗帮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安心一些。而他,也是“游子”中的一员。
“待的时间久了,我早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蒋龙说,除了是一种习惯,村民们对他的好,也是促使他坚守在此的原因。
刚搬来时,他的办公地点在当地一处村小内,由于长时间闲置,屋内没电、没水,是旁边一户村民同意把自家的自来水接到他的办公场所,才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当时,人生地不熟的他觉得这位村民很友善,因为村民愿意跟他这位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分享用水。
偶尔,受过他帮助的村民会从家里带一些蔬菜、鸡蛋,或是腊肉给他作为感谢。在一次次的你来我往中,他驻扎在村里,也走进了村民们心中。不是土生土长,却胜似土生土长。
2023年6月,由当地镇政府和卫生院合力修建的、崭新的观音村卫生室正式投入使用。里面有办公区,也有居住区,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它位于通往马嘴云瀑的马路边上,看上去古朴整洁。
村卫生院变好了,蒋龙也继续穿上白大褂,穿梭于乡间道路,为村民们送去及时的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