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晓娟
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广阔版图中,党建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串联起各方力量,激活社区发展的“神经末梢”。
2024年以来,东城街道积极探索“党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网格治理、服务民生、跨区联建,破解长期困扰居民生活的疑难杂症,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网格,多年“心病”一朝解
金山丽苑小区,这座位于东城街道灌坝社区的大型还建房小区,承载着近1.5万人的生活。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员构成复杂,治安与矛盾纠纷长期困扰着居民。灌坝社区积极探索“三找五必到”工作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4年,金山丽苑12栋和13栋的扫尾工程停滞,585户居民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面对这一困境,东城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建治理优势,一方面安抚居民情绪,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
自2022年底起,街道将办证问题列为民生攻坚目标,成立专班,联合多部门攻坚克难。通过先易后难、减免费用等方式,分批次为居民办理房产证。
在渚堰塘社区,同样以“基层党建引领”为抓手,社区工作者深入网格,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致力于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世纪广场小区多年来没有路灯的问题在去年年底得到解决;街道发挥1+3+N网格力量,通过“菜单”式服务,将群众的“心心念”转化为工作中的“事事为”,让昔日脏乱差的花果小区焕然一新。
党建+服务,“一老一小”绽笑颜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举措。
灌坝社区聚焦“一老一小”这一民生重点,打出“党建+服务”组合拳,为社区居民幸福生活加码。社区将20个网格细化为120个微网格“微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小区事大家议,居民事微家办”。
同时,社区利用社区党校、周三学校等平台,创新推出“学习三法”,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守护居民健康,社区联合企业和个体商户成立“好邻居社区关爱基金”,筹集资金10余万元,针对“一老一小”及妇女群众实施“五项关爱”,提升居民健康指数。
此外,社区还通过科技与自治双管齐下,在东城商会打造曾鲜生数字农业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直播和“曾鲜生网购小程序”等形式服务农产品源头企业116家,建立城区农产品直营点3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123个。
该社区还探索践行“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辖区全覆盖推行基层治理“三找五必到”网格工作法,让矛盾化解在萌芽,让社区服务更贴心。
党建+联建,老旧小区焕生机
如今的皂桷井小区,续写着和谐治理的新篇章。
在跨社区联建的模式下,皂桷井小区构建了“1+3+X”的组织架构,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通过成立睦邻党支部、党群小家、红色物业等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实现了从“不知该谁管”到“大家商量管”的积极转变。同时,搭建的多个平台也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沟通渠道。
跨片区联合行动更是解决了小区发展中的新问题。三个社区共同建立联合台账,全面摸清辖区人员信息,为有效管理打下坚实基础。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也在维护小区安全、促进邻里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三事分流”机制推动下,居民诉求得到分级分类办理。居民自治的开展,让“身边小事”得到及时解决。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更是聚合了多方力量,共同破解了小区治理中的难题。
在不断积极开展“睦邻综合体”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建体系、搭平台、强队伍、化矛盾等举措,如今的皂桷井小区,不仅环境更加整洁美观,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真正实现了从老旧非物管小区到和谐治理新典范的转变。
在东城街道,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社区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居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未来,东城街道将继续深化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为更多小区带来变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