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定木通过翻阅笔记本回忆调解过的案件。记者 王婷婷 摄
□ 记者 王婷婷
陈定木,兴隆镇人,61岁,区信访办工作人员。
2009年起至今,他从事信访调解工作15年,退休后依然坚守在人民调解工作一线。本着热爱调解、热心为民的赤诚之心,凭借丰富的矛盾纠纷化解经验,十几年来,他成功调处各类信访矛盾纠纷900余件,收获49面锦旗,调解工作获得群众广泛认可。
因热爱而珍视
2009年,陈定木进入区信访办工作,最初他的工作内容不涉及信访案件调解。同事说:“但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百姓有困难,他会运用自己掌握的政策知识,热心地提供帮助。慢慢地,他的工作职能‘拓展’开来。”
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陈定木会向一起共事的人请教,积累知识和经验。在接到信访案件后,他主动靠前了解案源,身临现场调查事情原委,为后续调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案情越复杂,他越是迎难而上,不怕吃苦。”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而他说,这些都源于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谈起以往协调处理过的纠纷案件,他如数家珍,言辞间时刻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他会用笔记本记录每个案件的详细信息,包括事情原委,当事人姓名及联系方式,涉及的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方案等,重要信息还会用A4纸打印出来粘贴在笔记本内。十五年间累计珍藏了近三十个厚厚的本子。
技高一筹化纠纷
信访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应当掌握的全部情况和事件全过程,以法律为依据,以说服教育和引导的方法指出当事人过错和应当承担的责任。
15年职业生涯,陈定木调解过医患纠纷,也遇到过亲兄弟间因宅基地问题而互生嫌隙,以及外包车辆驾驶员伤残赔偿等系列棘手问题。他需要在当事人之间斡旋,寻找矛盾消除“最优解”。他善于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安抚当事人情绪,理清事情原委,引导各方换位思考,从“情理法”的角度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
在一起职工社保断缴案件中,陈定木多次辗转于本地及中心城区社保部门了解情况,协商解决办法,断断续续花了2年时间。就在当事人自己都放弃了最初诉求时,因为他的持续追踪,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日积月累,陈定木也提炼出了一套调解之法:首先是亲切合理称呼当事人,入乡随俗话家常,拉近彼此距离;其次是看环境细节,了解当事人的家庭成员、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等背景,说话做事充分尊重和理解当事人;再者是认真聆听事情经过,摸清事实基础,了解群众心理,引导合理诉求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在同事们眼中,他这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学习、爱思考、爱请教,他们说:“陈定木熟悉养老保险、农村宅基地建房、低保办理、拆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这是他处理好信访案件的底气。”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
陈定木时常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地点或在大街小巷,或在田间地头,或在路途遥远的其他区县,因此工作常会占据他的周末或深夜休息时间,哪里有棘手的案件需要他处理,陈定木都会出现在矛盾调解的第一线。
他熟悉民风民俗,了解法理伦常,每处理完一件事,他都能听到群众真诚的“谢谢”。“既然老百姓找到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去主持正义。”他说,不求一声感谢,只需要一声“慢慢走”,他就心满意足了。
他经常说,自己是提“灭火器”的人,而不是提“汽油”的人。退休后,陈定木又被单位返聘,今年是他被返聘的第一年,近乎一头白发的他说:“只要这个岗位需要,我还干得动,我还是想一直干下去。”
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无偿献血,从2007年起,先后31次无偿献血11400毫升,并于2020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