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希望的耕耘者——记山王坪镇河嘴村种植大户王德华的奋斗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24 15:42:49 来源:
新闻摘要:

  

  盛夏之际,群山环抱的山王坪镇迎来了糯玉米丰收的季节。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秸秆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玉米棒。王德华和乡亲们背着背篼,手提竹筐,在地里采摘糯玉米,这 仿佛是在采摘一颗颗绿色的希望。

  今年54岁的王德华是山王坪镇河嘴村8社村民,这位年过半百的汉子,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希望、坚持与创新的逆袭故事。

  河嘴村海拔900米至1500米,这里因高海拔和自然条件限制,贫困如影随形,村民们世代与大山为伴,造成 难以挣脱贫困的枷锁。

  2006年,王德华和其他村民一样,心中怀揣着改变命运的火种,和10多位乡亲打起背包风尘赴赴地来到石柱县打工。

  到了目的地,王德华找了一个药物种植场打工。

  “我深知家乡偏僻,但是那里山高水清、土壤肥沃,是种植中药材的宝地。曾经在别人那里听说石柱县的药材种得好,我就是抱着取经的想法去的。”在石柱药物种植场打工的时候,他就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着中药材种植的知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是学习心得和他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后来,王德华觉得要多学一些东西,便辞去了在石柱的工作,再次踏上了学习旅程,足迹遍及贵州省,市内的黔江区等等。

  2010年,王德华带着一身技术和满腔热情,回到了家乡,决定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然而,创业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村民的犹豫、资金的短缺、自然灾害的打击…… 等等

  王德华回到村里就准备发展60亩金荞麦。没想到,发展中药材的前期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本来是联系村民,让其拿出土地,合伙种植。当王德华拉来种子肥料后,许多村民却害怕种植失败,反悔不种了。

  时令不等人,王德华爬坡上坎,挨家挨户苦口婆心的给村民做思想工作,那时候的他一天就吃出门的那一顿饭,有时候一天下来一口水都没时间喝,甚至在经过村民家门口时,看到是他来了,直接进屋关闭大门,连交谈的机会都不给他,经过半个月的坚持,与村民达成一致,最终把药材种了下去。

  2016年春节前,由于收购王德华药材的药厂欠了王德华30多万元,而这笔钱是用来发村民的工钱,和垫付的种子、材料等钱款。

  一边是买方欠款,一边是劳碌了一年的村民需要的过年钱。王德华没办法,去找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可是都被委婉地拒绝了。

  他说“那是我人生中最困难的一年,大过年时,本该是全家其乐融融团圆的日子,可是他却冒着寒冷,走在借钱的路上。没借到钱,都不敢回家,因为他觉得无法面对家人和对他信任的村民们,高山上寒风呼呼的吹,冰冷的雨水拍打在脸上,那时候都分不清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

  后来多亏他二姐在丈夫的亲戚家借了15万元,才帮他渡过难关。

  2018年,王德华种植了200多亩云南木香,长势非常好,心想有个好收成。但2020年,一场大旱,造成直接损失200多万元。

  遇到太多的困难,但王德华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逐渐在中药材市场站稳了脚跟。之后,种植规模不断做大。

  2022年,王德华开始种植糯玉米的当年,就遇到80天不下雨的干旱,亏损30多万元。可是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每当旭日初升或夜幕降临,河嘴村的田野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或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或手持手电筒,来往于玉米地间,仔细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

  河嘴村因其高海拔的地理优势,糯玉米的生长期得以延长,能够实现错峰上市,他还利用区内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将新鲜的玉米销往全国各地,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王德华终于找到了属于河嘴村的“金钥匙”——糯玉米。

  如今,王德华种植玄参、金荞麦、黄连等中药材550亩,糯玉米350多亩,蔬菜200多亩。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成为山王坪镇和周边第一种植大户。

  王德华的勤劳和精明强干,得到村民的认可。但在王德华的心中,个人的收获远不及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来得重要。

  王德华吸纳村民务工,用工时最多达到120人,平均每人每天100元。一年支付工钱100多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王德华表示,下一步,向周边乡镇发展,建立种植基地。他梦想着将河嘴村的糯玉米和中药材打出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与健康。

  王德华,这位绿色希望的耕耘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在绿水青山间寻找金山银山,在勤劳汗水中浇灌出幸福之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王德华和他的乡亲们将会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耕耘不息、收获满满。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