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以及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川党史方志研究室的喻苗。
在开始今天的宣讲之前,我想邀请大家看一些照片。,上面展示了关于南川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书籍,这些书籍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它们是南川乃至更广阔地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不知道大家对这些书籍了解吗?有看过吗?感兴趣吗?
比如说像这一本《南川地名故事》,里面讲述了153个地名的来历,那些我们日常行走其间的街巷、山川,都隐藏着传奇故事。如有机会细细品读,再将其中的润味和启迪分享给周围的人时,您将悄然成为了一名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提到南川的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就不得不与大家分享一下陈渊先生,今年72岁了,刚刚大家看到的书籍,都是他的著作。从军旅生涯到地方建设,从官场沉浮到田野深耕,他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告白。对于陈渊而言,南川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不仅仅是地理坐标,而是镌刻着他青春记忆与文化梦想的圣地。而那些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更是他魂牵梦绕的牵挂。
无论是偏远的古寨、幽深的古庙,还是隐秘的古墓、沧桑的古桥,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和深情的目光。20多年来,他实地考察近200座奇特的古墓,古寺庙、古老山寨、古院落各百余处、南川大小桥梁近百座、以及姓氏宗祠遗址、古碉楼、老场数十处。在探寻、考察这些古物、古迹的时候,他还刻意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
为了寻找历史素材,他多方走访,找老人坐谈,找知情人了解。每考察、挖掘一处,都要拍照,同时作下详细的文字记录,然后回家撰写成文,图文并茂。如遇写到一些地方感觉不清晰,还要进行重访。比如正阳桥,他就去过10多次。
时间回到2022年,陈渊的目光被德隆镇的陶坪村深深吸引。这里,有着清朝年间修筑的30多个洞砦,它们隐匿于山林之间,集自然之险峻与人文之智慧于一体,仿佛是历史遗落的珍珠,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陈渊,就是那位有缘人。
记得有一次,为了深入一个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洞砦,陈渊不得不手持弯刀,披荆斩棘,汗水与泥土交织,却难掩眼中的光芒。
仅2022年一年的时间,陈渊有150多天都待在德隆,毫不夸张地讲,他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德隆镇陶坪村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的探索挖掘上。在和陈老先生的交谈中,他这样告诉我: “每一次探访,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我必须全力以赴。”
陈渊深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下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它们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传承。于是,他提出了将陶坪村的洞砦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创意,并亲自撰写报告、收集资料,协助德隆镇政府召开了首次洞砦文化研讨会。
20余载春秋,无数个不眠之夜,陈渊用汗水与智慧,编织出了二十余部关于南川文化的鸿篇巨制——“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十二辑和《金佛山佛教名寺考略》、《南川古建》、《藏不住的陶坪》等等。他的著作,不仅赢得了专家的赞誉,更为陶坪村乃至整个南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陶坪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地,“178”金佛山趣驾环线的重要节点,游客们纷至沓来,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南川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积极联合广大文化遗产保护者,包括专家学者、志愿者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口述历史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南川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力求全面、准确地记录南川的历史文化脉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陈渊就是这样一位南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者、拓耕者。让我们携手并进,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利用,共同书写南川乃至中华大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