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崎君 通讯员 张孝军
今年夏季,我区遭遇持续高温天气,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面对高温天气形势,我区积极应对,凭借全面开展的森林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以及建立健全组织责任、预警发布、应急指挥、救援力量、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六大体系”,着力守好了“一座山”、看住了“一片林”,成功实现了全区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的目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森林资源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谱好“合奏曲” 做实“联动防”
“不带火种上山,不在林区吸烟,外出踏青不野炊,进山游玩不玩火,夏季防火不松懈,筑牢森林防火墙……如遇森林火灾,请拨打森林火灾报警电话023-71646119。”今年夏季,我区各林区太阳能智能语音宣传杆滚动播报着这一条宣传语音,随时提醒进入山林群众不违规野外用火。
“今年以来,我们联动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投放了全天候循环语音播报广播5条、公益宣传短片5条,制发、张贴森林防火入户告知书10万余份,召开院坝会20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森林防灭火宣传覆盖30万余人次。”区森防办工作人员唐忠说。
为了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林区经营单位和个人主体责任、护林员岗位责任,汇聚联动合力,我区进一步优化区级部门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社、林区经营单位和社干部包户包山头的“五包”责任制,设立了各级林长409人、网格护林员1526人。
同时,在森林火险红色预警期间,建立了每日督查、每日调度、每日研判、每日通报等机制,累计督查乡镇(街道)86次、村(社区)95次,开展调度26次,发出通报30期。据悉,今年高森林火险期间,全区上下协力排查、整改问题隐患565个。
织密“防护网” 构筑“立体防”
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森林防灭火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区已经建成森林防火标准检查站17座、消防水池150口、林区消防管网27公里、防火通道1100公里(硬化137公里)、防火公路1602公里,初步形成“山顶有水池、山脊有管网、林间有通道、林缘有隔离带”的森林立体消防模式。
科技在森林防灭火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区以科技赋能森林防火,正逐步实现从“人工防”“传统防”向“科技防”“数字防”的转变。区森防办利用108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加强火情瞭望监测,督导各乡镇(街道)将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基层治理中心并实行24小时在线值守,逐步构建起了“空中+地面”的森林防护监测体系。
区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吴垠介绍,针对林火视频监控盲区,今夏高温期间,该中心每天组织各乡镇(街道)利用森林防火无人机开展巡护,做到火险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锻造“尖兵连” 坚持“靠前防”
森林火灾具有发展蔓延快、破坏性强、扑救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坚持“有备无患”,打造一支作战能力强的救援队伍,是提升扑救能力的关键。
为进一步提升扑救能力,我区将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由40人扩充至80人,乡镇(街道)和森林旅游企业规范化建设了应急队伍38支、760人,村(社区)和林区经营单位建设了队伍233支、4600余人。
同时,坚持每季度组织镇(街道)常备救援和群众救援队伍开展1次森林防灭火科目实战化训练演练,并不定期联动区内外其他救援队伍开展联合演练、实操训练。
“今年入夏以来,我们联合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渝东南支队开展了森林灭火设备实操训练,协同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开展了密集输电通道山火应急演练,同时在带装巡护过程中,还组织队员因地制宜开展实操训练,重点训练无人机火情侦察、阻隔带开设、以水灭火、森林消防水车水炮射水灭火等科目,进一步检验队伍、提升能力。”重庆专业应急救援南川支队队长张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