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婷婷 文/图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医生,本是一份普通职业,但背后蕴藏着的“治病救人”使命,让他们成为“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熠熠生辉。
这个医师节,记者走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南川医院,探访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不同科室的医务工作者。
孟雅洁
患者平稳恢复,才放心回家
孟雅洁是消化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从业7年。采访当天,她正在做ERCP手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透过手术室玻璃窗,可以看到她和一旁的护士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记者了解到,她们身上穿的是重达30多斤的铅衣。因为该类手术会有X射线辐射,铅衣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医护人员的脸、手臂、腿脚等部位依然裸露在外,只能阻挡50%的射线。
这种手术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负重,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两到三个小时,对医生体力要求较高。目前ERCP手术在全重庆市内的各大医院,由女性医生操刀治疗的很少,而孟雅洁就是其中之一,从进修到现在已完成约400例。
“我的手机都是一天24小时开机,确保病人有紧急需要时,能随叫随到。”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状态,时间并不规律。面对一些危重病人,作为手术医生的孟雅洁每半小时就会到病房监测生命体征,直到患者平稳恢复才安心回家。
下午6点多,原本可以下班的孟雅洁,因为临时的一台急诊手术安排,回家时间被往后推迟。
因为把大多数时间投入工作,孟雅洁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家里。有时候孩子会问“妈妈,你好久回来呀?”她的回答常常是“明天。”缺失的陪伴让她心生矛盾、倍感无奈。有时候家人生病,她能做的是帮助办理出住院手续,中间的照料阶段,她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工作上我们会尽力做到不缺位,一是患者需要,其次是一旦缺位会加重同事负担。”她说。
2022年9月,孟雅洁申请成为重庆医科大学在职博士,除了临床工作,她还要兼顾学业。活到老学到老,从5年本科生、3年研究生,到2年规培生、5年执业医师,再到攻读博士,在学习前沿医学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中,孟雅洁一直在努力前行,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减轻患者痛苦”。
任应强
她们需要治疗,也需要关怀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南川医院妇科诊室,男性医生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任应强就是其中一员。明年是他在该岗位任职的第十个年头。
由于科室特殊,有的女性患者对男医生或多或少存在抵触情绪,为了避免尴尬会优先选择同性医生看诊。
任应强告诉记者,他能够理解女性病人的心理,但医生面前不分性别,只有疾病。2015年开启职业生涯以来,他凭借认真负责的专业态度,跨过了性别这道鸿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扬。
从医多年,他很少遇到“闹”着不让自己看病的病人,偶尔有个别患者想要换更女医生时,任应强也能通过妥善的沟通获得患者信任。久而久之,他的耐心和细心被大家熟知。患者愿意和他交流,向他学习了解健康保健知识。而他,也俨然成为“妇女之友”。“我喜欢和病人多沟通交流,安抚她们的消极情绪。”任应强说,人文关怀在医学治疗过程中同样重要。
临床一线医生加班是常态。准备下班时又新收治了病人,他会把病人安排好再回家,休息日他也会到医院查房,了解患者病情。他说:“自己的病人自己最清楚,交给别人自己会不放心。遇到要办理出院或者做手术的病人,还得自己来,就只能牺牲休息时间了。不管怎么说,病人最重要。”
2023年,任应强收获了患者锦旗及感谢信4次,被评为本院最满意医生3次,同时荣获了区卫生健康委“南川好医生”称号。
他能够熟练操作妇科宫腹腔镜及宫颈微创手术,拥有丰富的HIFU聚焦超声消融治疗经验。除了过硬的医技,他在学术上也积极钻研,从不懈怠。在科室主任带领下,任应强参与了多项市、区级科研项目,发表SCI等多篇论文。同时还担任科室教学秘书、区妇产科质控中心秘书等工作。
任应强说,他会用更多专业技能和耐心,去坚守医生的使命,诠释医者仁心。
孙学勇
不局限于诊断,还可以手术
医学影像科被称为窗口科室,是临床医生诊断病人的第一道“关卡”。孙学勇就是其中一员。
使用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医学设备对患者进行影像采集,随后分析解读影像并形成书面报告,供门诊医生参考。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该科室医务人员最普遍的认知。
但孙学勇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局限于诊断,还可以为病人手术。
他擅长头颈部疾病的CT、MRI诊断及CT引导下穿刺活检、脓肿引流、囊肿硬化及肿瘤消融等多种CT介入技术。所谓CT介入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医生在CT检查设备的引导下,运用一根穿刺针从患者肿瘤组织上取出活检或完成器官脓肿、囊肿等疾病的治疗。这属于微创型手术,创口只有一个针眼大小。
“没有谁比医生更希望自己的病人病情好转、恢复健康。”孙学勇说,曾经有一位腹腔巨大囊肿的患者在经过CT介入手术的治疗后,肿痛得到明显改善,病人也从夜不能寐到可以平躺入睡。彼时彼刻的他内心充实、很有成就感。
孙学勇的工作内容也会涉及到与神经内外科、ICU、呼吸内科等临床科室医生的联合会诊,提供疑难病例的风险评估和解读。在他看来,他们科室和临床科室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是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专业对病人会造成伤害,过硬的技术才能给患者带去希望。”15年的岗位工作经历,孙学勇沉浸在影像的黑白光影世界里,通过前后多次进修跟师学习,不断打磨精进医技,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学从业者“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素养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李 健
为医院学科发展发挥余热
今年是李健从医的第31个年头。采访当天,他侃侃而谈,从大学时候的求学之路,到从医几十年来遇到的人和事儿。
在他看来,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成长之路坎坷、颇具挑战。但每救治完一位病人,他们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
翻出求学时候的老照片,那是他的大学毕业照。“她留本校教学了,这位在某个医院当主任医师,他出国深造后在某个医学机构任职。”回忆往昔,李健感慨颇深。当初因为一个共同志向,他们齐聚一起学习,度过了那段青春岁月,学有所成后各奔东西,散落在世间的各个角落。
地点不同,但初衷一致。
“正因为医学学科专业性强、学习年限长,医学生们毕业后都普遍成为了医务工作者。”李健说,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医学前沿新知,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和技术能力,适应新时代对医者提出的新要求。
李健是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救治,常规抢救危重症患者数百例。在临床营养方面也颇有研究,率先在我区开展个体化肠内营养治疗胰腺癌术后康复。
据了解,他曾在多个媒体平台录制营养宣传专题节目40余次,到机关、学校开展营养健康讲座50余次。正因为有消化内科从业经验,他更了解人体消化系统对食物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规律,从而更能理解营养学基础及应用原理。
之所以学习临床营养学并做大量科普推广,是因为他收治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饮食不科学、营养问题”导致的,“患者除了需要进行药物医学治疗,也需要兼顾营养治疗,科学膳食。”
如今,李健所在科室医务工作者正值老中青三代更迭,科室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作为一名“老医生”,他乐意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发挥余热,“只有医院及各临床专业发展好了,才能让老百姓少跑路,享受就近医疗的便利。”
结语
在大多数人眼中,医生这份职业光鲜亮丽,但当你靠近、聆听他们,会发现另一面。
一身白大褂,接诊源源不断的病人时顾不得喝一口水,操刀完成一台数小时的手术后大汗淋漓,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时的困顿挣扎……他们的时间被繁复的日常工作内容填满、充实。
医院、病人,家庭、家人,累得睁不开眼时,他们也会质疑“是为了什么”。当看到自己的病人一点点好转、恢复健康,他们又会满血复活。
一位医生跟我说,没有救死扶伤的情怀,很难在岗位上坚守。
在这个初秋,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