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他们全力以赴
发布时间:2024-08-01 09:25:50 来源:
新闻摘要:
2222222222

  雨前排查。区应急管理局供图

  □ 记者 李崎君

  7月29日8时至30日8时,我区遭遇强降雨天气,最大降雨量为220.1毫米。面对这场自然考验,全区上下迅速行动,通过精准预判、周密部署以及高效应急响应,全力抵御暴雨侵袭,把暴雨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预判在前 科学布局

  29日,市气象部门发布强降雨预警信息,我区迅速进入应急状态,提前部署,应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过程。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于当日17时分别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地质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和游客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组织力量对河道、水库、堤防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各项设施安全运行,同时调集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

  是日晚,我区多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对降雨强度、范围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了全面、精准的预判,通过实时监测降雨云团动态,及时调整预报结果,在30日1时将防汛应急响应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原预测的50~80毫米降雨量在深夜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加剧,我们随即作出了提级准备。”区应急管理局水灾旱灾救援科工作人员曹炼说。

  据悉,29日至30日,我区共发布预警产品22期,其中暴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各1期,短时临近预报4期,雨情通报10期,气象风险预警4期。自动匹配“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智能触发13个部门,发布353条针对性措施,覆盖各级各类应急责任人1.1万余人次;触发34个乡镇(街道),发布843条针对性措施,覆盖各级各类应急责任人13.6万人次。

  预警叫应 转移避险

  应急响应发布后,工作人员点对点地向各乡镇(街道)发出紧急通知,特别是针对避暑露营游客较多、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地方,要求各乡镇(街道)进行劝导和协助转移,确保每位村民、游客都能及时、安全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在险情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德隆镇马鞍村一处地质滑坡点出现裂缝,威胁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属地政府立即引导受威胁区域村民有序转移至临时避灾场所,雨停之后,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才让村民有序返回家中。

  “在本轮降雨过程中,我区紧急避险转移40人。”区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防治科工作人员陈驭川表示,在处置完滑坡险情后,他们还将采取一系列长期有效的预防措施,更全面地保护村民免受地质滑坡的威胁。

  据介绍,接下来我区还将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监测,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通过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快速响应,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

  应急响应 迅速有力

  30日凌晨1时,在头渡镇藻渡河的一处滩头平地,4名露营人员在收拾行李的过程中被困,接到报警后,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南川支队和消防救援力量于30日凌晨2时赶到现场。到达现场后发现,由于水流太急,携带的和现场的水上救援装备难以有效开展救援。

  “河流只有两三米宽,涨水之后河面宽度达到10米左右,水也非常急,队员下去根本站不稳。”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南川支队队长张平介绍,考虑到夜晚救援难度较大,他们一边安抚被困人员情绪,一边紧急商讨救援计划。经过现场研判,被困人员所处环境暂无安全威胁,自身身体状况较好,情绪平稳,救援人员决定天亮时对被困人员展开营救。

  天亮后,救援人员在当地寻找了一名村民带路,经过一个小时的山路,终于绕到被困人员后方,通过两岸的配合架起了“绳桥”。“绳桥”搭建后,救援人员逐一将被困人员运送过河,8时45分,4名被困人员被撤离至安全地点。

  据统计,此次强降雨,各乡镇(街道)严格按照部署要求,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力量深入村组、社区,挨家挨户进行排查。针对近期到我区避暑露营的游客数量激增的情况,相关乡镇(街道)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面对面劝导、组织志愿者协助转移等方式,紧急劝离、转移露营人员400余人。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