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山王坪历经两次石漠化综合治理“石头山”蝶变为彩色森林
发布时间:2024-06-20 09:09:15 来源:
新闻摘要:

  

  航拍镜头下的南川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成片的杉木郁郁葱葱。

  6月11日清晨,山中的浓雾还未散去,护林员陈明泽就背着水壶、镰刀出门巡山。

  “别看现在的山王坪林木茂盛,30多年前,这一带可是有名的‘石头山’。”50多岁的陈明泽算得上是山王坪林场最早一批职工,他经历了山王坪从“石头山”到林海的变迁。

  山王坪所在的渝东南武陵山区是我市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结构以石灰岩为主,在长年的雨水冲刷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下,表层土壤逐渐变得贫瘠稀薄,一些地块甚至山石裸露,土壤植被退化严重。

  上世纪80年代,山王坪向石漠化发起了挑战。

  “山上石头多,树苗种在石头堆里,根本活不了。”当时,陈明泽还不到20岁,每天天不亮就背着锤子、铁钎和工友在陡峭的石壁上打树窝,“用锤子砸,用钢钎敲,40厘米深的树窝,每人每天就要打二三十个。”

  打好的窝子用水泥砂浆砌牢,工友们再从山脚下扛来一袋袋泥土,利用“客土回填”的方法,把每一个树窝都填上砂土,再种植树苗。

  “受条件所限,当时我们主要选择柳杉、水杉等速生树种。”每一袋土、每一棵树,都是陈明泽和工友们肩挑背扛运上山的,陡峭的山路七拐八弯,为了种树,陈明泽的手肘不慎被滚落的碎石擦伤,其他工友也或多或少挂了彩。但大家没有放弃,硬是在荒山上栽下了8000余亩水杉和柳杉。

  绿进石退,经过近20年的封山育林,山王坪一带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68.4%提高到96%,曾经的“石头山”里长出了一片“林海”。

  2014年10月,南川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批准建设,林场启动了第二轮石漠化综合治理。

  那年初冬,细雨绵绵,陈明泽领着刚接任林场副场长的孙成明走遍了整个山王坪,看着眼前绵延起伏的杉树林,孙成明却皱起了眉头:“只有单一树种的纯林,很容易诱发病虫害。”

  随后几个月,孙成明和林场职工都在不停探讨如何调整林分结构。

  自此,山王坪石漠化治理从规模化植树造林转向科学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成为新一轮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目的。

  2015年春,林场加大了对杉木纯林的抚育管护,砍掉林子里弱、小、病、残的植株,对长得过密的林地进行人工间伐。

  在间伐后,林场开展了一系列补植补栽,大家扛着一捆捆枫香、红枫幼苗上山,刨土、挖坑、种植……如火如荼的补植场面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这年春天,陈明泽一共补植了200多株新苗,双手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从2015年起,山王坪林场先后进行了10余次大型的补植补栽,栽种树种以枫香、红枫、木荷等乡土树种为主,将过去的杉树纯林改造为由落叶与常绿阔叶林、灌木林等组成的喀斯特森林生态。

  如今,层次丰富,季相分明的森林梯田景观成为山王坪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那张泾渭分明的一边绿色、一边黄色的航拍图片,更是在网上疯传,还带动周边村民实现旅游增收。

  (据《重庆日报》)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