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别有洞天”中探寻喀斯特之美——记2023年度“感动南川人物”杨平恒
发布时间:2024-04-22 09:36:09 来源:
新闻摘要:
444

  杨平恒在金佛山核心区水房泉流域测喀斯特地下水水质。受访者供图

  □ 记者 陈蕗颖

  说到“喀斯特”,一般人总能想到雄奇多彩、陡峭多变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或是风景秀丽的险山、奇峰、异洞,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科研工作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资源的科学开发与保护,一位地理科学教授扎根金佛山近二十年的时间,往返南川上千次,他就是杨平恒。

  2005年,还是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杨平恒跟随导师袁道先院士团队第一次走进金佛山,开展金佛山的喀斯特地下水方面的野外观测。

  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每次从学校去金佛山,杨平恒总是一大早就从北碚出发,中途转上好几趟车,直到天黑才能到南川城区;第二天又是天刚蒙蒙亮就从南川城区坐公交车到金佛山北坡,采集北坡山顶仪器里的数据以及水样、土壤样品;第三天还是一大早就出发去到金佛山西坡碧潭幽谷采集数据和水样,忙到下午两三点才开始往回赶,通常到学校时都是半夜了。“当时,我对南川的印象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在往返的车上,一个就是在采样的路上。”杨平恒说。

  这些年,杨平恒的足迹遍布金佛山。陡峭的山坡、险峻的山峰是他最寻常的工作场所,他在曲折蜿蜒又人迹罕至的山林小路里走过了一遍又一遍,也曾在暴雨的深夜守在地下河观测站通宵采样……不管山多高、水多凉、洞多深,为了观测和研究,哪怕频频饮露餐风,常常星辰为伴,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

  如果说走进金佛山,最初是出于科研的需求,被这片土地奇特的地理地质吸引,那么留下来,扎根大山深处,则是他听从这片土地深情召唤的选择。

  博士毕业后,杨平恒本可以回浙江老家工作,但他舍不得金佛山和在金佛山的观测研究,毅然选择了留校。“留下来,我才能继续在喜欢的金佛山开展研究工作。”多年来,杨平恒不仅自己留在金佛山,也将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带进了金佛山,开展喀斯特地下水资源与洞穴熬硝考古方面的观测和研究。

  科研始于金佛山,成果更要回到金佛山。杨平恒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无形的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益,留在了金佛山上。

  2006年,金佛山景区开始进行整体开发。“当时,我担心旅游活动会对喀斯特地下水的水质有影响,所以想查清楚核心区域地下水的来龙去脉。”杨平恒说,那时候,他的导师正好引进了一项先进地下水示踪实验技术,他立刻就想到能够将这项技术运用到金佛山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当中。

  在进行实验的两个多月里,杨平恒每天都需要到地下水出口、洞穴和悬崖边采集水样进行现场测试,山里物资奇缺,工作环境很艰苦。“我不怕辛苦,高兴的就是工作效果很好。”杨平恒说。最终,他们顺利查清了山顶旅游核心区地下水的来龙去脉,划出了应该重点做好地下水污染预防的区域,这些建议也被相应的管理部门采纳。杨平恒和团队对金佛山进行的观测与研究,为金佛山进行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后遗产时代地下水环境预警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资料。2021年,杨平恒作为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功申报了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助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杨平恒牵头成立金佛山山泉水研究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山泉水为切入点,将金佛山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长期的野外工作,让杨平恒时常默默忍受低血糖带来的不适,艰苦的工作环境,也使得视力不佳的他常感不便。“始终坚持,总是克服。”说起金佛山,杨平恒从未想过离开。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