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天下第一桌山”“地球生物基因库”“中华药库”等集诸多美誉于一身的金佛山;拥有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锶“三富”资源;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气候标志;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生态,是南川最厚实的“家底”。近年来,我区着力抓特色、扬优势,全力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带动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之笔绘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金佛山野外观测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川渝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4个、区级科技创新平台64个,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62.8%。
厚植绿水青山底色 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
去年,生活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遭遇饮水问题,我区遵循“自然保护为主,不过度打扰”的原则,采用人工实地查勘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探查黑叶猴主要栖息地及周边区域内的水源分布情况,并在水源干涸处就近就便设置临时补水点15处,增派生态监测员早晚巡查并及时补水。
日前,我区建立首个银杉监测样地。为了更好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杉,科研人员安装了物候相机和微型气象站两组监测设备,不仅可以对银杉细微的生长变化进行光谱监测,还能对所涉及的生长要素进行24小时监测。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区系复杂,垂直带谱完整,过渡特征明显,有着和谐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保存种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环境等重要生态作用,对周围地区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保护作用,在植物学、森林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加强金佛山保护,我区通过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利用智能化设备监测,让山中各类资源都尽在掌握。
200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的推动下,我区与西南大学、市药研所等单位开始在金佛山及周边喀斯特槽谷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解决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持。2011年,金佛山被纳入自然资源部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重庆金佛山科普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金佛山野外观测站被纳入教育部第一批野外观测研究站;2021年,金佛山野外观测站被纳入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多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依托金佛山野外观测站开展观测、研究和示范工作,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共性产品真实性检验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规范编制”项目提交地面观测类、产品生产类以及真实性检验类团体标准29项。
近5年来,金佛山野外观测站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标准3项,发明专利和软著10余项。
夯实“两山”转化根基 共建川渝重点实验室
南川木波罗曾是“极危”树种,差一点就绝迹了。经过科学家10余年的不懈努力,南川木波罗最终得救,有了现在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特色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团队,就是南川木波罗的“救命恩人”。
2012年,由四川大学、重庆金佛山高等研究院以及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共同组建的特色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省际共建重点实验室,由知名生命科学家、四川大学教授丁显平担任实验室主任。他说:“成立实验室的目的,就是想把川渝两地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推动特色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据了解,该实验室是全国首个省际共建重点实验室,是川渝两省市实验室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重庆部分落户于南川区,占地30亩,以我区特色生物资源与生态、特色生物资源与大健康、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研究方向,推动了特色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成立以来,该实验室顺利完成世界级濒危植物南川木波罗的全基因组测序,化解了南川木波罗“传宗接代”的危机;完成方竹基本遗传多样性分析,解决了金佛山方竹低海拔规模化种植问题,让金佛山方竹从海拔1400米“下了山”;开发了烂果“变身”高端液态有机肥,每年为四川耙耙柑产区处置烂果20万吨,节约资金6000万元。
据了解,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川渝两地正加快共建重点实验室,以“1+1>2”之力,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生态发展动力 组建多能级创新基地
风过南川闻药香,金佛山“中华药库”的自然优势,造就了南川药材资源富集、种植优势明显、科研底蕴丰厚的优势特色,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加速上演。
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原所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郭巧生曾谈到,南川不仅拥有金佛山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和康养资源,还拥有重庆第一个中医药产业园。“要把这种社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专家资源,进一步推动南川中医药产业发展。”
早在2015年,我区就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第一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建成30万亩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5平方公里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市唯一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园区引进了上海医药、华润三九、河北金木等23家知名企业来此落户,在我区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中医药保健品,建设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构建起“种、加、销、医、养、研”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2年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实现36.82亿元,成为全国中医药产业投资热土。
数据显示,全区拥有中医药大健康类市级创新平台4个,区级创新平台5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企业20家。上药慧远与市中药研究院实验室重组方案已纳入市科技局实验室优化重组初步方案。
除此之外,区级科技创新平台——页岩气研究开发中心“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富集规律研究”、超群工业研究开发中心“搅拌摩擦焊接工艺汽车轮毂制造”和优钛实业研究开发中心“一步法低温还原超纯超细铁粉生产”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方略精控研究开发中心“碳钢钢丝加工工艺生产产品—SCM440光丝”和睿宇时空研究开发中心“激光雷达制图系统v1.0”等创新成果行业领先。
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我区汇集了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引育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主体,取得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力量、增添了活力和动能。下一步,南川将聚焦中医药大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绿色装配式建筑、现代服务业等主导、特色、优势产业,精心培育、优化布局、创新制度、分类管理,全力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区页岩气富集资源,努力推动西南石油大学与我区创建下一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搭建高水平中医药大健康技术创新平台,启动建设中医药大健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市中药制剂中心和药用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支持“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向国家实验室迈进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南川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记者 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