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世英对实习生进行带教。记者 李佳遥 摄

胡光阳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给新生儿查体。记者 汪新 摄

田川与患者沟通病情。记者 汪新 摄

杨娟通过医学影像分析患者病症。记者 李佳遥 摄
记者 李佳遥
“医师”,一袭白衣,一个称号,代表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他们,白衣执甲,不负韶华;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心灵温暖心灵。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四名医生,了解他们的故事,也通过他们,向平凡且伟大的白衣天使,道一声真挚感谢,致一份崇高敬意。
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沈世英:
妙手捻银针 白衣秉丹心
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3年重庆市区县医学头雁人才名单,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沈世英榜上有名。
从医23年,沈世英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连续多年荣获区人民医院“优秀员工”“先进个人”“优秀带教老师”等殊荣。
走进区人民医院中医科针灸室,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扑面而来,沈世英正在给患者扎针、推拿、艾灸、贴敷。“沈嬢嬢,下一位患者还需要等好久。”“快了快了,马上就来。”……沈世英笑着说,在科室,年轻医生都喜欢称她为沈嬢嬢,她很喜欢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从医23年,沈世英一直从事骨科筋伤、中医、风湿病工作,擅长急慢性颈肩腰腿痛、风湿类疾病、骨科术后康复、脑卒中后遗症、月经不调、脾胃病等的诊治,主要采用针灸、中药内服外用、神经阻滞、穴位注射、小针刀、火针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手段,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也因此积累了很多“忠实粉丝”。
“每当听到患者说是熟人推荐的,都会觉得欣慰。”沈世英说,患者的口碑就是对医生最大的认可,但也要给年轻医生成长的机会。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为年轻医生答疑解惑,力所能及地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目前,她正在筹备名医工作室,希望依托工作室,更好地做好“传帮带”,培养出更多名医,不断壮大中医队伍。
“医生这个职业属性决定了我们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前浪’,更应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更新、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沈世英说。其实沈世英向来是学习积极分子,多年来,她创造了多个“率先”——2009年,率先开展苍耳子散加减塞鼻治疗各种类型鼻炎;“三伏贴”用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治疗。2012年,率先开展“头五针”穴位注射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失眠。2019年,率先开展并推广针刺运动治疗肩周炎新技术……
此外,她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在科研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在研),主持并完成区级课题2项;以主要参与者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参编论著1部。
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胡光阳:
漫画达人“糊医生”
“我们科室就是传说中的‘小儿科’,接收的患儿都是出生28天以内的,相比于其他科室,更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胡光阳是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主治医师,常以“糊医生”“糊辣壳”自称。他说,虽然人们常用“小儿科”来形容事情简单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但他们的“小儿科”并不简单,新生患儿年龄小、体重轻、病种多、病情变化快,往往涉及多个系统的问题,与其他年龄段病人相比,病情相对隐匿,对医生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和所具备知识的全面性都要求极高。
在新生儿科医生办公室,常常能够看到全家几代人一起来咨询的情况,每个人的神情无不焦虑、紧张、担忧。从业8年以来,这样的场景胡光阳早就习以为常,心境也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从容应对,再到想办法改变这一局面,漫画成了他的“神助攻”。
“医学知识高深复杂,只有深入浅出地为患者家属解释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们的焦虑与担忧,而漫画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载体。”胡光阳说,从医第四年,他开始尝试画有趣好玩的漫画帮助大家了解儿科常见病,2019年还注册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糊辣壳山奇小汤圆儿”,在上面,他图文并茂的讲解新生儿黄疸、早产儿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治疗过程等,创作《新生儿神秘的地方》《早产儿日记》《儿科医生的无奈》等系列漫画讲述科室故事,轻松易读、生动形象,如今已有近一万人的关注量。
去年,他开通抖音号,取名为“画漫画的儿科医生糊辣壳”,继续在抖音上传播儿科知识,进一步扩大受众面。
“我很享受画漫画的过程,每当在后台收到关注者发来的私信,告诉我漫画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时,就会觉得非常开心和有成就感。”胡光阳说,作为医生,他希望尽一己之力,创作出更加优质、有趣的内容,帮助更多的人。
在医学科普这条路上,胡光阳将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做得“有声有色”,陆续获得第一届“丁香园杯”全国医生写作大赛优秀奖,重庆市第五届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暨讲解技能大赛视频类二等奖、网络人气奖,南川科普讲解比赛优秀奖、三等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田川:
千帆历尽 不改医心
“更好、更快的解决患者疾苦,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健康利益,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理想。要实现这一人生的价值,作为医者必须追求卓越,理当成为行业翘楚。”这是田川1988年行医之初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35年来,当初的“豪言壮语”不断激励他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在科研、临床和教学方面硕果累累。
田川作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一百位优秀专业人才、南川十大优秀人才、首批重庆市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消化内镜专委会常委、南川区领军人才、区人民医院内科首席专家、区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他用精湛的医术帮助无数病人摆脱病痛折磨,重获健康;用仁爱之心温暖患者,多次组织医生为家庭困难患者募捐,申请民政救助,想方设法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带领团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发表统计源以上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
谈到田川,科室同事提及最多的两个词是目标高、要求严。
“我们科室的学习氛围和奋勇争先的意识都很浓厚,不允许任何人‘躺平’。”田川说,为此他以身作则,倡导大家要把大好的青春时光倾注在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上,在奋斗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田川说,团队强则科室强,他非常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积极为科室医护团队争取进修学习机会,帮助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掌握先进诊疗技术,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将科室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掌握了以ERCP、EUS、ESD、TIPS等为代表的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领域先进诊疗技术,成功创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区域重点学科。
“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勤于学习、善于科研、爱岗敬业是成为一位优秀医生的必备条件。”田川说,医生这个职业对体力和脑力的要求都很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虽然自己已不再年轻,但仍觉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这主要得益于他长期以来保持的游泳、长跑等运动习惯,以及从未停止追求知识的步伐,让他能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游刃有余。
明年,田川即将退休,但他没有急着给自己安排养老计划,而是打算继续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认为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医院的培养,他想继续为医院做好“传帮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
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杨娟:
千里传技艺 雪域践初心
2021年,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杨娟得知“组团式”医疗援藏任务时,便立马报名,在当年7月,如愿到达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帮助医院提升管理水平及业务技能。
“虽然一年的援藏时间看似很长,但任务很重,必须合理规划时间,按计划推进,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质保量完成。”杨娟说,到达帮扶医院后,她对症下药的第一步,就是和同事一起逐一梳理科室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制定改进计划,着手循序渐进地提升科室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了解,杨娟认识到,对于自己援藏的这所医院来说,医院硬件条件并不落后,但由于地处偏远,医疗人才紧缺,原本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较低,加上对医学影像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医疗影像进行精准诊断,因此,容易出现误诊情况。
“医学影像科就像是医院的眼睛,对精准度要求极高,只有精准诊断,才能精准治疗,一旦失之毫厘,便会差之千里。”杨娟说,在医学影像科工作10余年,她深知医学影像的重要,不仅考验设备的先进性,更考验医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这些都是需要扎实的医学功底以及大量实践积累。
她说,医学影像科医生必须像侦探一样通过影像仔细找寻和判断片子中的种种疑点,抽丝剥茧,找准病灶,准确无误地读出医学影像所传达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所以,当她找准了薄弱环节后,便开始规范科室管理,提升质控质量。她梳理了科室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牵头修改了工作制度21条,应急预案2条,工作流程3条;成立了图像质控与报告质控小组,完善疑难病例讨论、重点病例随访、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流程……
此外,从阅片、诊断、报告审核入手,纠正科室医生不规范、不正确的地方,定期开展教学讲座、疑难病例讨论、教学读片等。为了进一步夯实科室医生专业基础,她精心准备教学方案,从各系统最基础的解剖、病理、生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开始,到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循序渐进为大家进行讲解、示范……经过一年努力,帮助芒康县人民医院医生的影像诊断能力进步显著,在此期间未出现一例误诊。
去年7月,杨娟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组团式”医疗援藏任务,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获评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优秀个人”、中共芒康县委员会芒康县人民政府“优秀援芒干部”、芒康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援藏干部”、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优秀援藏人才”、芒康县人民医院“优秀援藏干部”“优秀科主任”“优秀带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