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茜帮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董德敏在新生儿病房巡房。

杨俸钧梳理中央监护系统中的病人情况信息。
什么是护士?
护士是任劳任怨的工作者。在医疗团队内,护士的工作永远“忙忙碌碌”,他们忙着帮助病人用药,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病情。护士是病人们倚赖的肩膀。病人在医院内心情忧愁,需要安慰,而护士像病人心情的梳顺器,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刻。护士是“红丝带”,连接着医生与病患、医生与病患家属以及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多重关系……虽然事务繁杂,但他们都发于心、用尽爱的去做好这份工作,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好好对待照顾每一位病人。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区人民医院,认识三位护士,了解她们的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张茜 骨科一病区护士 护龄15年
“成为医护工作者是我从小的梦想,尽管从事这份职业已有15年了,但我依旧待它如初恋。”张茜说,因为打心底认为医护工作有价值、有意义,所以每天上班都精神饱满。
张茜和区人民医院有着不解之缘,她从小体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热情友善的医护人员在她年幼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医护人员像施魔法一般帮她缓解病痛,药到病除,那时,张茜就萌发了成为医护工作者的念头。
2009年,张茜毕业后如愿以偿入职区人民医院。在她看来,这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命中注定,这些机缘巧合让她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也想像当初帮助她的医护人员一样,热情耐心地对待病人,想方设法帮助病人缓解病痛、早日康复。
张茜所在的骨科,病人病程相对较长,大多都会经历手术、康复训练环节,不管是手术还是康复训练,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每当听到病人说:“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痛”时,张茜就会提高警惕,因为多年的护理经验告诉她,这位病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度较低,也许会在康复训练中“摸鱼”,影响康复效果,这就需要护士重点关注、加强督促,并配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以及缓解疼痛的办法。
病人怕痛是事实,但康复训练必然伴随疼痛,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考验着护士的智慧。张茜说,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术后三个月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但有的病人会因为怕痛而抗拒康复训练,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巧劲了,比如:为病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每天只学一个康复训练动作,但要把这个动作做规范、次数做够,并给病人讲解缓解疼痛的小方法,先吃止痛药、锻炼后再热敷……这些方法是她工作多年以来陆续总结积累下来的,有效帮助无数病人顺利康复。
由于骨科手术的康复期较长,病人出院后仍需进行康复训练,但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避免病人因为小问题专程跑一趟,病人出院时,张茜会主动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病人,告诉他们,就算出院了依旧可以帮忙答疑解惑。
张茜的用心,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她待病人热情友善,病人也视她为亲人——看到她黑眼圈加重,会善意地提醒她注意休息,身体最重要;病人出院后路过医院,会上楼来找她聊聊天,谈谈康复情况;老家收获新米了,会想着给张茜留一份;家里杀年猪吃刨猪汤的时候,也会邀请她去尝一尝……
说到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张茜说,那就是病人办理好出院手续后,专程上来给医护人员说再见、道感谢,回想起病人入院时满脸痛苦、呻吟连连,出院时高高兴兴,那个时候,既欣慰又感动。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董德敏 新生儿科护士长 护龄19年
今年是董德敏从业的第19年,也是她成为护士长的第12年,从初出茅庐到成为业务骨干,再到担任中层管理者,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踏实,19年来,她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2004年,董德敏大学毕业后来到区人民医院,她清楚地记得当时进入的第一个科室是儿科,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是穿刺技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打针输液。虽然在大学的时候早就学过相关理论也进行过无数实践,但对于大多数新入职的护士来说,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依旧是挑战。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血管更细,而且深浅不一,再加上儿童易哭闹、不配合,更是提升了穿刺难度。这就需要护士在穿刺训练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练习、总结、精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差错。
达到这个水平,董德敏用了大半年,平均每天扎五六十针,在量的积累下终于实现了质变,成了大家口中的“一针准”,同事们至今遇到较难穿刺的情况,都会请她帮忙解决。
这段经历成了董德敏往后工作中的精神财富,启发她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做不好的事,精益求精也成了她的工作准则之一。
成为护士长后,董德敏每天的工作事项又多了不少,为了避免遗忘,减少差错,她给自己做了两个备忘录——一个固定,在办公桌上放置一本台历,空白处记录每天需要处理的重要事项;一个移动,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方便随时记录工作中的动态事项。
翻开她的备忘录,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完成一项,打钩一项,重要的事项打星号,提醒自己务必做完且做好。她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工作习惯可以帮助她有条不紊地处理繁杂的工作。
“只要是我经手的事情我就想做到尽善尽美。”董德敏说,她对工作有一点“强迫症”,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在个人业务水平提升上,她总是力争上游,做好榜样示范;在团队比赛中,她带领队伍积极应战、冲出重围、脱颖而出,成绩斐然——参与护理团队开展的PDCA项目,陆续获得优胜奖、二等奖、一等奖;拍摄的专科护理查体视频获得一等奖;组织撰写的护理人文优秀案例获得一等奖……此外,她带领团队开展新项目新技术10余项,获得护理创新专项奖励。
作为管理者,董德敏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带动科室成员一起变得更优秀。她倡导科室成员加强业务能力学习,树立团队意识,认真开展传、帮、带,通过抱团发展,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安全、服务、管理水平,推动科室能力实现整体跃升。她所带领的科室多次被评为“优秀护理单元”“优秀人文科室”,她也连续多年获评“优秀护士长”“优秀中层干部”。
跑出生死时速
杨俸钧 心血管内科护士 护龄10年
“在我们科室,经常都会出现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专业化的抢救技能是我们的傍身本领。”杨俸钧说,心血管内科病人大多起病急、病情重,很多时候容不得半点迟疑,需要当机立断、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
在心血管内科护士区,有一个中央监护系统,实时监测病人的心电图情况以及生命体征,与之配套的报警器会根据病人的危重情况发出不同的声响,越是紧急,声音越为急促、音量大。
因此,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内科护士不仅要“眼观六路”,敏锐观察病人身体状况,还要“耳听八方”,快速辨别报警器声音类别,迅速采取行动。
2021年的一天晚上,杨俸钧听见报警器传来急促的声响,她立马跑向相应病房,此时,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出现室颤,室颤即致命性心律失常。她大声呼叫病人,发现其呼之不应,失去意识,危在旦夕,于是她立即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呼叫医生,搬来除颤仪、抢救车,快速对病人进行抢救,最终抢救成功。
类似的场景不胜枚举。她说,黄金抢救期只有不到5分钟,短短5分钟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结局——抓住了,转危为安;错过了,从此永别。
在心血管内科,生离死别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病人及其家属来说,既残酷又现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同样沉重。每位医护人员都希望能够成功抢救每一位危重病人,但由于病人病情不同,有时也会事与愿违。正因如此,杨俸钧在工作中会加倍认真、细心。巡房的时候,如果发现熟睡中的病人呼吸时胸口起伏较小,呼吸微弱、减缓,她会格外留意,在不惊醒病人的同时,确认生命体征是否正常,比如:轻轻地帮病人理一下被子,观察其反应;摸脉搏,确认是否正常……
这些微小的举动看似不起眼,但曾经发挥过大作用。有次,她在巡房过程中,发现病人呼吸异常,但此时监测仪尚未报警,她再次确认后发现病人出现心衰的迹象,凭借丰富的抢救经验,在那一刻,她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立即发现,立即处理,赶在监测仪报警之前就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抢救措施,帮助病人转危为安。
从业10年,杨俸钧初心不改,依旧对这份职业保持敬畏和热爱,在工作中,她时刻紧绷神经、快速反应,在病人危急时刻跑出生死时速;工作之余,她见缝插针地利用休息时间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新完善知识库,积极参加各项比赛,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多项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多次获评先进个人、优秀护士等称号。
(本版文图由记者李佳遥采写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