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奇贤家庭合影。受访者供图
■ 记者 盛余多
刘奇贤是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的民警,妻子张新焉经营着一家私房蛋糕店,两人十几年前来到南川落户,一起打拼,共同奋斗,用心用爱经营起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四口之家。平凡的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用自我的真诚、善良换来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获得了2022年南川区“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
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
刘奇贤和张新焉是同事朋友眼中令人羡慕的一对夫妻,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最后走入了执子之手的婚姻殿堂。
1986年,在四川达州的一个小村庄里,刘奇贤和妻子先后出生。同一个村子、同样大的孩子,让两家人慢慢地越走越近,两个孩子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后来,张新焉跟着做生意的父母去了新疆,两个孩子被迫分开,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彼此,而是一直保持着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加油,各自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大四,刘奇贤向张新焉表白,两人顺理成章地确立了恋爱关系,却也面临着毕业以后何去何从的问题。“我从小就想当一名军人或者警察,所以报考了南川区公安局。为了在一起,她放弃了高薪职位,跟着我到南川一起重新打拼。”刘奇贤说。
结婚以后,张新焉更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本来是一名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但是为了迁就刘奇贤的工作和照顾即将出生的孩子,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让刘奇贤没有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妻子的付出与努力,刘奇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报在行动中。工作之余,他谢绝多余的社交活动,下班后立马回家陪伴妻子,一起烧菜做饭,一起照看孩子。张新焉喜欢烘焙,刘奇贤就鼓励她开了一家蛋糕店。
就这样,夫妻二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走过了十多年时光,用两人的共同努力换来了家庭的幸福与美满。
三辈人的共同奔赴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刘奇贤的家庭中得到了深刻诠释。
刘奇贤和张新焉都是外地人,但是遥远的距离并不能阻碍两人对家中长辈的关怀与尽孝,他们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和远在四川和新疆的父母保持沟通联络,时不时给父母寄去各种生活物品,不定期去探望双方的父母。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中长辈身体不复从前。2014年,刘奇贤的母亲因病住院,但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刘奇贤不能陪侍在身边。于是,张新焉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回到四川达州,承担起陪伴照顾老人的责任。
“都说婆婆和儿媳妇是冤家,但是我这个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刘奇贤母亲说,生病的前几个月里,她连床都下不了,全靠张新焉无微不至的照顾,才好得这么快。后来,张新焉又多次往返南川和四川达州照顾婆婆,直到她完全康复。
感情的付出是双方面的事情,这样才能够收获幸福。当夫妻俩的二女儿出生后,婆婆立马带着退休的老伴从四川达州赶到南川,帮助小两口照顾孩子,让他们能够专心打拼事业。一家三辈人都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双向奔赴,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美满小家庭。
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榜样
老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待亲情的态度上,父母怎么做,孩子往往会在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最终变成父母曾经的缩影。
所以,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刘奇贤夫妻始终坚持“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的家训,在言传身教中处处做好表率,帮助孩子正确树立起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看到父母在生活中相亲相爱,各自包容对方、尊重对方,刘奇贤的大女儿刘怡岑懂得了体谅父母、帮助父母,在七岁的时候就学会了简单的家常菜,常常在父母繁忙的时候为他们准备好早餐:看到妈妈多次往返四川达州照顾奶奶,刘怡岑学会了孝顺,时不时就会为父母洗脚、按摩;看到爸爸经常帮助他人,刘怡岑又学会了助人为乐,经常把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小女儿出生后,温馨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刘怡岑也从小公主变成了大姐姐。没有失去父母独宠的失落和沮丧,刘怡岑反而照着父母的样子,学会了给妹妹换尿不湿、兑奶粉,用极短时间就进入了姐姐的角色。“我是家里的一分子,也要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
家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和谐、友爱、互助的家庭,往往会影响和带动更多家庭,当所有的家庭都变好了,社会也会充满无限的爱和温暖。刘奇贤一家人用自己的经历和表现,生动诠释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文明南川的创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