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织牢动物防疫“防护网”
——区人大常委会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回眸
■ 见习记者 易浩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构建动物防疫体系,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实施动物防疫,有利于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生命健康。
一年来,为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区人大常委会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无害化处理,持续巩固联防联控机制,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摸清情况“筛”漏洞
2022年,区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情况报告,并下发调研意见。为了摸清情况,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本着“深度调研、精准指导、助推发展”的原则,2~4月,会同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对6个镇街、相关部门、保险公司开展了全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精心制定调研方案,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交流、随机抽查等方式,先后深入水江、大有、楠竹山、石墙、东城街道、渝牧食品有限公司、荣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等,召集镇街分管领导、畜牧兽医渔业站长、社区(村)支书和养殖大户座谈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及时召开监督工作部署会暨汇报会,确保监督工作高质量推进。
通过调研发现,有的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对防疫工作缺乏科学认识,防疫意识淡漠,舍不得花钱投入粪污治理;有的镇街对生猪参保工作组织、宣传不力,群众参加生猪保险积极性不高,导致乱抛死猪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镇街领导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有的防疫站人手紧缺、人员青黄不接,全区专职从事执法工作的在岗人员仅有4人,严重影响了防疫工作开展;有的环保公司无处理设施设备、无资质,无法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在调研中发现,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责任落实、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无害化处理均有差距等问题,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已刻不容缓。
针对问题“打”补丁
畜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动物防疫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宣传,进一步压实责任,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有序开展无害化处理,弥补漏洞、补齐短板,持续巩固联防联控机制。
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及时更新《动物防疫法》内容,利用会议、广播、微信、专栏等方式,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庆市动物防疫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大对各镇街分管领导、各站工作人员防疫知识培训力度,逐步探索建立推行牛羊参保机制。
进一步压实动物饲养者、经营者、屠宰企业和指挥部成员单位、各镇街的主体、属地、属事责任,提升依法自主防疫法律意识,制定对各镇街、相关单位动物防疫严格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常年与集中免疫”相结合制度,外防输入,注重关口前移。
及时补充人员,全力保障经费。分梯次招录专业人才,及时补充执法人员。加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自身建设,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将全区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所需资金,纳入区政府总预备金中统筹安排;与保险公司联动,区财政支持,坚持做到生猪保险、猪瘟疫苗接种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积极发展生猪的信心。
有序开展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保险公司提供“参保、理赔、收储、无害化处理”一条龙服务,及早启动病死猪收储点,以村为单位修建2~3个无害化处理池,做到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巩固成果“建”体系
通过各部门合力,全区动物防疫工作总体推进较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三定”方案及人员全部落实,乡镇畜牧兽医渔业站事业单位法人整改全部完成,猪瘟疫苗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全区整体动物防疫效果显著。2021年生猪疫病死亡保险理赔3032万元,2022年为1368万元,比去年减少1664万元,同比减少54.88%。全年全区生猪出栏66.3万头。
同时,逐步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也助推我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作为全国、全市连续14年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我区畜牧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在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占比常年保持在40%左右,是全市保留乡镇(街道)畜牧兽医水产站“三权归区”管理模式的4个区县之一,率先创建兽医工作“三项制度”,并在全市推广。
构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的高度重视,又需要指挥部成员单位的支持配合,更需要各镇街、养殖业主和广大群众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持续巩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接下来,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各部门高效联动,保证人财物,提升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确保无害化处理到位,构建科学完备的动物防疫体系,织起一张严密牢固的动物防疫“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