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回村:不同平台 同样精彩
发布时间:2022-06-13 08:01:59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解晨晖与父亲一起检查兔子生长情况。 记者 聂灵灵 摄

  

 

  朱文平子承父业开办了茶叶加工厂,正在制作今年的古树茶。 记者 刘晓娟 摄

  

 

  宋建正在了解赤松茸生长情况、品质和等级。 记者 聂灵灵 摄

  ■ 记者 聂灵灵

  如今,南川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筑巢”,他们带回新技术、好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一池“活力”。

  拓展思路增收益

  回家乡还是在外发展?这或许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有的年轻人认为在大城市有更多“天高任鸟飞”的机会,有的年轻人认为回到家乡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鸣玉镇明月村的解晨晖来说,回到家乡是实现自己创业致富梦的起点。

  “我大学学的市场营销,毕业后也一直从事销售工作。”今年29岁的解晨晖说,他们一家原来是贫困户,那时一心想着摘掉“贫困帽”的他,总觉得大城市挣钱机会多,能帮助家里脱贫。可是,父亲解朝碧每次和他通电话总会提起,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创业政策也有很多倾斜,希望他能回家发展。

  2018年解晨晖回村看望父母时发现,村里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柏油马路,家家户户房屋整改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这些变化让他惊叹,也让他萌生了回乡的欲望。

  经过多番考察,加上之前从事销售工作积累的人脉和经验,解晨晖决定回乡发展肉兔养殖这个投入少、风险小、回报快的项目。随即,他着手学习兔子养殖规范、建设兔场、联系销售渠道等,2019年底,200多平方米的兔场建成,解晨晖购进120只兔子试水,同时一家三口齐上阵——解晨晖负责销售、母亲张儒会负责兔子的饮食、解朝碧负责兔子繁殖和养殖技术,半年后,120只兔子就发展到2500余只。2020年底解晨晖算了自己的收入账,出栏1万只兔子,平均每只兔子2.5公斤,收购价为每公斤13元,收益达到32万余元,除去人工和成本,一年轻松收入10万元。

  “现在兔子养殖技术相对稳定,只要有兔子出栏,就有商家上门收购,销路一点不愁。”解晨晖说,养兔行情越来越好,不比在外打工挣得少。

  2020年6月,解晨晖到明月村担当起本土人才,负责部分乡村振兴工作,他计划着一边帮助村子发展,一边为乡亲们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项目,让大家能一起增收致富,过上好生活。

  发展技术辟新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隆镇茶树村就靠着古茶树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随着古树茶知名度的提升,古树茶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村民逐步扩大了古树茶栽种面积,茶树逐渐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村民朱正雄在村里流转80亩土地发展古树茶,但光靠卖鲜茶价格起不来,把鲜茶拿去加工又担心成本过高,为此朱正雄有些犯难。

  儿子朱文平30多岁,一直在外工作,面对父亲的担忧他给出建议——建一个自家的茶叶加工厂,销售古树茶鲜叶的同时也销售古树红茶和绿茶。茶厂经营需要人手,朱文平便回到家里与父亲一起发展古树茶。他说:“村里古树茶发展起来了,作为年轻一辈,也想用自己的双手让古树茶走上产业化道路。”

  朱文平回到家乡后,与父亲一起在离自家茶园不远的地方建起了茶厂,购置了茶叶加工设备,学习机器制茶加工方法,每年第一时间对采收的古树茶叶进行深加工,不仅免去了代加工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还保障了古树茶的品质。目前,朱文平家的古树茶已经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年产量达1000公斤,年产值达50万元。

  与此同时,与茶树村一村之隔的隆兴村村民肖金虎看到这样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回到村里流转400多亩地发展古树茶。肖金虎说:“野生古树茶数量有限,要发展就得育苗、扩繁。”于是,他研发了一套独有的古树茶育苗和古树茶加工技术,通过采摘古茶树茶籽、以土钵育苗的方式实现了古树茶人工种植。经过不断探索,肖金虎成功实现古树茶苗规模培植,并开始规范化种植。经过5年的精心管护,古树茶长势越来越好,目前已发展到650亩。

  如今,古树茶的发展不仅引来年轻人“返乡潮”,更是吸引他们接过老一辈的手艺开辟新路返乡创业,一起发展壮大古树茶产业。

  返乡创业带民富

  去年底,“85后”小伙宋建在黎香湖镇和白沙镇交界地带发展赤松茸。起初,大家都对他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年轻人哪能吃得下干农业的苦?短短数月过去,村民的看法却发生了变化。

  正在田间忙碌的白沙镇黄阳村村民谢长明说:“年轻人回来,不仅带来新发展,还让我们有事情做。”谢长明今年1月起就在赤松茸基地务工,根据工作内容不同,每天工资70~120元不等,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还能学到赤松茸的栽种、管护等技巧,这让他很满意。

  据了解,赤松茸在我区属于新种植品种,少有人种植,该基地在去年11月种下,今年3月开始采收,每季采收期为20天,中间间隔3天再次采收,采收期将持续到6月,单日采摘量500公斤到2000公斤不等。目前,基地已与上海、江苏等一线城市搭建起销售渠道,与重庆38家连锁餐饮店和4家星级酒店签订赤松茸销售合同。

  宋建说:“只要我们保证赤松茸品质,就不愁销路。”赤松茸基地发展稳定,日常管护、采收、包装等都需要工人,村民也就跟着受益,附近村民近30人在此长期务工,每人每月人均工资达到1800元。

  近年来,随着我区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乡村环境日益变美、村民素质得到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为广袤的农村夯实发展基础,为大家搭建发展平台,一个个有想法、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开创新天地,他们走进农村,直播带货、创新农产品、改房建厂,用实际行动为农村发展铺路搭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