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黎明
4月18日,河图镇中图村6组的蓝莓基地里,村民在管护基质钵里的蓝莓苗。
今年65岁的李国淑已经在基地干了两个多月了,她说:“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60元,家里4亩多地也流转给了联合社,还有分红,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
记者从河图镇了解到,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河图镇建立了一套“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发展茶叶、优质稻、蓝莓、蔬菜等产业。目前该镇由联合社整合的土地占全镇土地的50%,5个“空壳村”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中,中图村的全部土地由合作社集约化整合经营,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河图镇农服中心负责人周小波介绍,该镇以乡村振兴、“三变”改革为切入点,把产业振兴作为抓手,结合农户的利益分配和就业等问题,通过产业振兴,给农村带来三大变化。
第一是村民务工挣钱有“门”了。如长坪村、冒水村发展2000多亩茶叶,虎头村500亩蔬菜基地,中图村200亩稻鱼基地,骑坪村150亩蔬菜基地,让村民家门口务工挣钱。
冒水村在家人口约500人,每年茶叶基地付给村民的务工费有50多万元。
“以前村里无产业,村民无事干,现在到基地务工,有了一笔稳定收入。”中图村村民黄文春说。
第二是“空壳村”变“实”了。如冒水村原来就是集体经济账上为零的“空壳村”,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
自从2019年成立了冒水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打造茶叶基地后,该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收入,也让大家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不但能留得下人,还吸引了优秀人才加入。大学毕业生张兰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在城里开店,现在成为该村“本土人才”。
第三是村民的思想变“活”了。在长坪、冒水两个村的茶叶基地,为了保证基地务工村民的伙食,合作社决定以每人每顿10元的标准,让大家轮流做午饭。于是出现了大家比着给乡亲做好吃的场景,你家今天有炒腊肉,明天我家照旧,还要推豆花,一派和谐景象。
河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在基地务工的这部分村民,大多是六七十岁、缺乏劳动力的人,通过产业振兴的带动,这部分人有了收入,夯实了群众的收入基础,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