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乡村振兴“共”之路
发布时间:2022-03-24 09:13:23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游客在乡村振兴示范长廊里观赏风景。 记者 聂灵灵  春天,树叶的叶芽慢慢地舒展,花儿的蓓蕾

   游客在乡村振兴示范长廊里观赏风景。

   记者 聂灵灵

  春天,树叶的叶芽慢慢地舒展,花儿的蓓蕾初绽,大地万物焕然一新。鸣玉镇漫山遍野的五彩油菜花竞相开放,粉的、黄的、绿的,一簇簇一片片,微风吹过,淡雅的花草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春日一景,自去年起,该镇围绕“共”字做文章,打造形成乡村振兴“鸣玉样板”,创造出乡村建设“鸣玉速度”,铺就出一条属于鸣玉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共生 筑牢乡村发展之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鸣玉镇干部职工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头炮”“先手棋”,探索产业共生模式,着力推动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由短链发展向全链发展转变,由低端供给向中高端供给转变,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产业之路。

  去年,鸣玉镇在中心社区全面打造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建立起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南川基地。该项目总占地约400余亩,已打造出“鱼稻共生”“五彩花田”等农旅融合项目300亩。

  同时,基地产业按照“政府+基地+联合社+农民”的开发建设模式,以“水稻+”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由农户、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三方共同入股组建股份联合社,量化股权714股,再按照“433”模式对净收益进行分红,即40%用于扩大生产、30%用作股东分红、30%用作公益金(公益事业及绩效奖励)。

  鸣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产业融合、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化解了土地撂荒问题,还提升了土地附加值。“鱼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原生态生长的鱼和水稻,亩产谷子450公斤、鱼100公斤,市场售价分别达到每公斤4元、20元,比传统单一水稻种植收益实现翻番。“五彩花田”在保障油料作物发展的同时,村民可以就近开办农家乐、售卖农副产品、就近务工,从而实现增收。

  截至目前,鸣玉镇在该示范基地筹建垂钓中心、特色民宿、稻香茶馆、稻米科普教育馆等,新建农家乐2家,成功举办“插秧节”“丰收节”等农耕活动,吸引接待游客达4000余人次,带动户均增收1236元。

  环境共建 提升宜居家园之美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近年来,鸣玉镇由机关干部包片联村、带动村社干部走村入户,讲政策、办实事、解难题,有效调动农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前不久,鸣玉镇明月村一场干群齐心的院坝会,让原本杂草丛生的通社路变得整洁畅通。原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长此以往,行走的人少了,通社路两旁渐渐茂盛的杂草、树枝窜到了道路上,影响着路域环境和过往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道路维护大约需要3000余元,村里经费有限,无法开支该笔费用。”明月村相关负责人说。

  为改变现状,在一场村社干部与村民参加的院坝会中,村里邀请村民主动参与治理,10余户村民全部报名参加,村民们说:“国家为我们建好了家、修好了道路,如今道路环境维护我们愿意无偿出力,乡村环境得到提升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这样的事不是个例。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该镇群众通过投劳折资、就地取材,累计节约资金20余万元。以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为载体,采取精神与物质双重激励,促进农户主动清理生活垃圾、净化美化居住环境,既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也提高了资金投入产出效益。

  以乡村外在环境带动村民内在素质提升,这是鸣玉镇探索出来的改变之路。目前,通过建立村自定、镇监管的制度,由农民“说事、议事、主事”,加速村民自治进程,建设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健全7支人民调解组织队伍,以法治扬正气。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入手,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倡导行动和邻里纠纷自我修复行动,广泛开展“党员先进户”“五好家庭”“最美庭院”等系列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乡贤”,以德治树新风。

  成果共享 稳步提高农民之益

  乡村振兴创新是关键。鸣玉镇在明月村成功探索“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与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特种稻基地200亩,得到重庆市农科院李贤勇教授团队技术指导,打造“三新一高”特色产业,即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增加村民收入。

  该特种稻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开发的新型水稻品种,大米中的蛋白质转换成糖的过程很慢,适合血糖高的人群食用,特种稻谷市场保底收购价每公斤5元。

  去年10月,明月村26户村民获得特种稻产业分红共计15.0354万元。村民张荣华说:“党的政策好,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去年,张荣华把家里的7亩田地用于发展特种稻,鸣玉镇通过“六统一、四集中”(六统一即品种、播期、育秧、防治病虫、技术指导、收购价格统一,四集中为培训、管理、收割、销售的全面集中)的要求,采取“公司+联合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联合社运营,达到化肥农药双减,老百姓省工省时省力,促进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鸣玉镇持续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发力,因地制宜补好短板。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为指导,用112天打造出集“产业+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健全完善股份经济联合社决策、财务、分红等机制,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社区集体经济联合社以资源、资产、资金方式入股及部分社会资本(企业)入股等方式,让农户实现增收……从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出谋划策、监督实施等方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描绘着村庄美、百姓富、产业兴的幸福画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瞿明斌摄)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