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峰村村民在晾晒青菜头。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今年青菜头个头大,最大的有四五斤,每亩增产10%,可以说是大丰收。”2月14日,西城街道会峰村3组村民程厚志和妻子边晾晒青菜头边说,他种植的5亩多青菜头,今年预计可出坛3000多公斤老盐菜。
这段时间的会峰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晾晒在地坝的青菜头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竹竿。程厚志介绍说,每年一翻年,会峰村的村民就忙碌起来,他们将青菜头砍下来,在地里放一两天,这叫“杀青”,然后又忙着搬运青菜头回家用食盐腌制。腌制好的青菜头再进行晾晒,然后放入瓦缸中腌制,到4月份老盐菜才“出坛”。多年来,会峰村按传承下来的“三腌三晒”工艺制作的老盐菜,风味独特,香味醇厚,广受消费者喜爱.
“每年我的老盐菜出坛,周边区县甚至浙江的商贩都上门收购,去年从我手上销出的老盐菜就有将近10万斤。”程厚志说。
“老盐菜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村里常年种植青菜头800余亩,不少村民因种植青菜头实现了增收。”西城街道会峰村党总支书记熊敏说,近年来,因为种植青菜头,村里大部分“冬闲田”变增收田。去年,会峰村青菜头产量1800多吨,制成老盐菜约150吨。
为了让传统产业产生更多效益,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收购农户的老盐菜,保障了老盐菜收购的价格。农户还以自己种植青菜头的面积入股,合作社获得的补贴以分红的形式反馈给农户,使农户可以获得种植收入、打工收入、分红三部分收益。
熊敏介绍,通过合作社引导,村里在种植、采收、加工、包装上建立了完善的设施与标准,传统的农产品也逐步有了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统一包装,会峰老盐菜价格翻番,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