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奋发进取、激流勇进,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一个个重点项目拔地而起,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棚户区、旧居民小区的改造为市民构筑了和谐温馨的新家园。
在喜迎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感党恩 话变化 迎盛会”专栏,全面展现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激励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扎实苦干,为推动南川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接续奋斗。
■ 记者 黎明
错落有致的楼房,平坦宽阔的道路,随处可见的笑脸……近日,记者走进太平场镇河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现,处处呈现和谐气象。该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帮助搬迁户融入环境、配套产业、改善生活,努力实现安置群众“邻里和睦、平安稳定、就业充足、生活便利”目标。
融入环境 其乐融融
“老王,最近上班忙不忙?”住在2栋的村民赵兴学晚饭后来到楼房前的小广场,和邻居拉着家常。“以前虽然是一个生产队,但都不是住在一起的,现在大家都搬进了安置点,离得近了不说,生活上也很融洽。”赵兴学说。
202 0年6月安置点落成、村民陆续搬入之后,太平场镇不断帮助搬迁群众融入环境,开展了“住新家、推豆花、讲故事”活动。举办“豆花宴”,就是为了尽早让大家适应小区生活,融洽邻里关系。在今年春节期间,该镇还联系志愿者来到这里,为大家写春联、拍全家福,其乐融融。现在,还创新开展“爱心坝坝电影日”等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娱生活。同时,村里还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村集体大小事务,加快融入新环境。
“每次安置点放坝坝电影,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聊聊天,摆‘龙门阵’,像聚会一样。”村民吴水生说。
改善生活 有滋有味
“集中安置点就在柏油路边上,离集镇很近,而且一路上没有上坡下坡,安置点有路灯、小广场、小花园、河边步游道,还专门划出地块提供给村民种地……”说起安置点的生活,村民王兴才很是高兴,特别是留给他们种植蔬菜的地,让他很满意。他说,种出来的蔬菜除了自己吃,更多是拿去卖。
太平场镇不但在安置点周边统一安排空地,集中分配给搬迁户种植蔬菜,还帮助搬迁群众改善生活,为搬迁群众落实用水、用电、用气费用优惠。
安置点在建设之初,就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安置点公共服务功能,让搬迁群众直接感受到变化、便利。目前,安置点内的超市、快递代收点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已经完善,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配套产业 增加收入
“我在离安置点两百米处的蔬菜基地打工,70元一天,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起搬进安置点的日子,村民张学进很满足。
类似的安置点太平场镇一共有5个,为了让搬迁群众有收入,太平场镇努力引进产业,带动发展、促农增收。如夏软慧农、三春蜜桃等农业龙头企业,能吸收附近村民就业,增加群众工资收入。
镇上还引导重庆稻森专业合作社等壮大集体经济,确保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均有一个配套产业,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搬迁群众,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太平场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