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南川青年社在余家院子成立。这份《南川青年社宣言》目前珍藏于南川区档案馆。 记者 王娟 摄
■ 记者 王娟
96年前,在龙济桥一个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内,同时挂着“南川青年社”和“南川女子职业学校”两块牌匾。院里招收了很多男女青年,但具体干什么,院外的人并不清楚。
因为院子主人姓余,当地人都称它余家院子。院子占地面积大,建得也气派,在当地颇为有名。所以,即便到了今天,一提起余家院子,仍有不少曾生于或长于龙济桥附近的人记忆犹新。
5月16日,在西城街道居民汪良荣、温素英、王玉刚等人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余家院子旧址,现如今的道南小学。
“当年余家院子就在这里,院子的大朝门坐南朝北,跟现在校门位置差不多。朝门斜对面就是当年的皮家院子,再过去一点到现在的川湘商场附近就是罗家洋房。”年近九十的汪良荣从出生起就一直住在余家院子,直至2010年迁建新房。对于这个院子,汪良荣记忆深刻。他站在校门口,给我们比划着当年余家院子的外观、朝向等。
为什么要寻找余家院子?它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何关联?
“青年社开始在余伯谦的院子(即余家院子),后来搬到了罗家洋房。”在1984年南川县委组织的青年社健在社员座谈会记录簿上,我们从当年座谈会特邀代表罗德琼的讲述中找到了答案。
据《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南川区卷》一书记载,1925年12月,共青团南川支部针对全国形势和南川青年爱国热情高涨的实际情况,发起组织成立南川青年社。
汪石冥、余启彬、张鸿沉、张庆余、张庚白、王懋迁、谈如渊等均是青年社骨干成员。
区党史和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刘先忠介绍,在早期活动中,青年社主要是开办女子职业学校、办教育,通过《南川青年》刊物扩大影响。
根据1984年和1985年南川青年社健在社员座谈会、部分青年社社员回忆录以及知情群众走访整理笔记,当年,南川青年社对外挂着两块牌子:一个是南川青年社,一个是南川女子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开设了三个班:织袄子、养蚕桑、打衣服。为方便发展,青年社常以“为职业学校招生”为名,招收吸纳进步青年。
1926年3月,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派遣中共党员、南川人张嘉铭回南川县,将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建立中国共产党南川县支部,张庚白任书记、谈如渊任组织委员、汪石冥任宣传委员。
“在南川青年社基础上,南川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可以说,余家院子是我党在南川最早的革命活动阵地。”刘先忠说。
吴秀柏的兄长吴秀夫曾是青年社成员,和汪石冥、张简行、谈如渊、张庚白等是第一高小同班同学。据吴秀柏在1984年座谈会上所讲,当时的南川青年社影响很大,到各地演剧宣传,反对李暄荣任教育局局长,轰动了整个南川。
“当时,我家姐和嫂嫂将家里的织袜机、座钟、养蚕用具和桑刀桑剪等都捐给了青年社。”杨经璠曾在1985年《关于青年社员张庆余、张琢云和杨鹏骞的情况》中,从侧面反映了青年社当时的群众影响。
到1926年秋,中共南川支部先后在南川青年社和女子职业学校的先进青年中,发展韦奚成、曾庆华、张琢莹、张昆瑶、陈明慧、汪兴武等31人为共产党员,壮大了南川党支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南川区卷》记载,中共南川支部成立后,仍紧紧依靠青年社这一组织在青年中开展各种活动。大革命时期,党领导青年社相继开展青年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群众运动,领导青年社员团结起来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96年过去了,当年的余家院子早已无迹可寻。站在如今道南小学宽敞的操场上,面对着当年余家院子坐南朝北的大朝门方向,我们或可依着史书记载,勾画一幅青年战士为民众解放而勇敢斗争的场景,耳边回响着青年们坚定的铮铮宣言:“……我们的目的是:求南川民众解放,提倡南川民治事业……我们的态度是为南川民众说话,唤醒南川民众都能得着解放,是至公的,无为的。决不对付私人!决不袒护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