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 用好脱贫金钥匙 打开乡村振兴门
发布时间:2021-04-16 09:15:13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金花村蓝莓基地 摄 汪新    风景迤逦的挂壁公路连通庙坝村与外界    乡情馆传承乡村文

  

 

  金花村蓝莓基地 摄/汪新

  

 

  风景迤逦的挂壁公路连通庙坝村与外界

  

 

  乡情馆传承乡村文脉

  

 

  举办直播带货活动

  

 

  贫困户患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是一份历史“答卷”,考题核心是“两个确保”。在这场“大考”中,南川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截至2020年底,南川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至1.58万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何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南川,正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延续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接续改善。

  沃野之上,春风拂来,美好正在发生。

  培优育强特色产业 增添乡村振兴底色

  春天是忙碌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河图镇长坪村村民李学芳早早完成道路保洁后,赶到金丝楠木基地务工,她要为家里多挣一份收入。事实上,李学芳已经连续5年收到金丝楠木基地的配股分红,加上公益性岗位和务工收入,全年收入超2万元。

  李学芳的家庭收入构成中,超一半与村里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这样的情况在长坪村已是普遍现象。脱贫攻坚以来,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引进农业企业3家,培育发展了茶叶、猕猴桃、金丝楠木、无花果、大棚蔬菜等产业2000余亩,同时结合务工就业、土地入股、配股分红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实现全村每户人家都在产业发展上有所收益。2020年,该村人均收入达17168元,其中贫困户收入增至14639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扶贫扎下根,群众脱贫才能有底气。近年来,南川产业扶贫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利益联结为机制的产业扶贫开发理念,促进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持续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在产业规划方面,南川以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指导贫困村精准选择优势产业项目。2020年,全区发展中药材12.2万亩、茶叶1.85万亩,全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1500余户次。

  在利益联结方面,南川通过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产业补助等联结方式让产业扶贫成为“源头活水”。2020年,全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超1万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此外,该区还不断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好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

  扮靓扮美人居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亮色

  春风和煦,天气宜人。连日来坐在房屋前休憩,成了66岁李继国在农闲之余最喜欢的事。而这个喜好还得从房屋整改开始说起。

  李继国的家位于大观镇铁桥村于家院子,其房屋为夯土结构,横梁、支架多为木质结构,年久失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脱离的墙皮也影响整体美观。2020年,于家院子开始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李继国的老房屋迎来“新生”——家用电路换上新线、厕所装上了冲水桶、厨房的柜子装了新门……

  目前,于家院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全面完成,共修建休闲广场2个、新建三格式化粪池6个、改造畜禽圈舍13户,硬化道路实现户户相连,自来水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全面贯通,家家户户用上无害化冲水厕所,并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分流,房前屋后配备分类垃圾桶,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任务。近年来,南川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按照统一标准扎实推进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整治重点上,通过硬化入户便道解决贫困户进出通畅问题,硬化院坝、整治檐沟解决贫困户庭院整洁问题,改造厕所解决贫困户入厕方便卫生问题,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整治。

  在整治时序安排上,对实施D改的建卡贫困户,在建设新房时同步建设到位;对贫困户原有住房按“缺啥补啥”“愿改尽改”的原则分户施策实施建设。

  在建设实施方式上,对有劳动能力的由村委会统一采购建筑材料,贫困户筹资投劳自主建设;对无劳动能力的由村集体统一委托施工单位组织实施。

  截至目前,南川全区已实施贫困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874户;实施入户便道硬化总里程91065米,涉及贫困户797户;硬化房前院坝63900平方米,涉及贫困户1308户;硬化排水檐沟50892米,涉及贫困户1420户。

  此外,南川还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小切口”,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保留“原自然风光、原住民风俗、原民居特色”的原则,全面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逐步提升村容村貌。2020年,全区共建成“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美丽宜居乡村21个。

  筑牢夯实工作机制 提升乡村振兴成色

  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春日的周末,不少游客驱车前往山王坪镇庙坝村,欣赏蜿蜒道路两旁的满目苍翠,感受一派生机。目的地的农家乐、露营基地、停车场一应俱全,静候游人来此感受青山绿水、野趣乡愁……

  “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这一点无疑证明了庙坝村入户路硬化项目实施的正确性。”道路通带来旅游兴,谈及庙坝村的变化,山王坪镇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李如洪侃侃而谈,“一年前,不少庙坝村村民提议要硬化入户路,方便进出和旅游业的发展。接到村里的项目申报后,我们也多次到现场进行了核查,听取相关群众的意见,然后向区里汇报并得到了批复。”

  据悉,庙坝村入户道路硬化项目共申请下达2条路、2.6公里,沿路惠及31户农户,涉及扶贫项目资金32.5万元。

  为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近年来,南川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由经办人、村监委主任、第一书记、镇驻村组长、驻村领导、镇长和村主任7人签字报账程序,扩大资金拨付知晓度。同时配套建立立项前的社员大会提议、村委会汇总、村民大会表决等制度环节,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扶贫项目精准实施。

  建立严格的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是南川在脱贫攻坚战中强化制度保障、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川坚持问题导向,从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创新建立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监测、增收机制、帮扶机制、医疗救助机制、工作队包村干部包户“双包”责任机制等一系列机制,也正是这些机制的增色添彩,才有了这份脱贫攻坚的圆满答卷。

  当前,为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及成果巩固拓展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南川健全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在全市率先试运行推广,进一步压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责任,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三个结合”确保快速发现和响应。据悉,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日常监测报告与定期分析研判相结合、基层上报与数据比对相结合,通过农户申报、干部走访、大数据筛查3种方式开展监测预警,对排查出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落实监测责任人。同时,配套设立了三级风险预警,针对建立了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临时救助等五种帮扶措施,确保做到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

  数读  “十三五”时期脱贫成果——

  产业

  围绕“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优质稻32万亩、中药材12.2万亩、茶叶1.85万亩、方竹笋23万亩。

  教育

  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6万人次、2.14亿元,办理生源地贷款1.9万笔、1.42亿元,全区无一学生因贫辍学失学。

  医疗

  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9.92%,门诊自付比例17.59%。

  住房

  建立健全农村12.3万户住房安全鉴定台账,累计完成农村C、D级危房改造12838户,拆除危房6258户,彻底实现农村危旧房动态清零。

  饮水质量

  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用于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农村饮水供水工程5586处、受益人口13.56万人;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4%,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5%。

  刘钦 黄伟 图片除署名外由南川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

  (原载《重庆日报》2021年4月15日T7版)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