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委“十三五”亮点工作回眸

隆化职中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成为重庆市高水平中职教育学校,获国务院表彰。

“十三五”期间新建学校六所、改扩建学校七所,新增校舍21.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5万个。

隆化三小的老师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课。

鸣玉镇逸夫村小学生在做实验。

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三十五所,解决1.9万名寄宿生住宿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十三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强化教育保障,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以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五年间,我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素质教育全面开花,广大学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教育公共服务 实现新提升
走进南川城区各个学校,你能发现,每所学校都有着优美的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另一边,在偏远的山区学校,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区学校不相上下……如今的南川,最美的建筑在学校,最好的地标是校园。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做到教育优先,优先投入教育经费、优先布局校点、优先供给教育用地、优先实施教育项目,近三年专项投入14.7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学校6所、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校舍21.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5万个,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通过国家督导验收;标准化配套教育装备,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照明、改桌椅板凳“五改”工程,圆满完成改薄项目,每年在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在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99.5%、三残儿童入学率96.7%。同时,新增改建学校附设幼儿园18所,新建城区公办园6所,清理整顿小区配套幼儿园32所,普惠率88%;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5所,建设教师周转房1.7万平方米,解决600名乡村教师和1.9万名寄宿生住宿问题。
2017年,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南川被重庆市确定为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区县之一。
马嘴实验学校地处偏远山区,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下沉,如今该校的学生能接受到与城区学校相差无几的教育。在该校一堂数学课上,随着老师的指尖触动,多媒体显示屏上的三维立体图形便任意放大、缩小,变换角度,原本枯燥乏味的立体图形在类似游戏的演示过程中变得妙趣横生,一堂数学课变得有“知”有 “味”。近年来,我区加速推进“互联网+教育”,助推缩小区域校际差距,让偏远农村学校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互联网教育教学的乐趣。
“十三五”期间,我区教育宽带网络与重庆市教育城域网以10000M带宽连接,各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达100%、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100%,宽带均达100M以上,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配备每100生达15台以上,实现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占比80%、优质资源班班通,数字校园网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新跨越
2020年,南川课改走在了课程改革建设的新航道上。
过去几年,南川课改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走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区,从基础薄弱的地区到获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国的一面旗帜”美誉。
5年来,我区坚持发挥课改以“一”带“N”的辐射作用,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和“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两大项目,以项目带动课改等强力措施,
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区”,聚焦“课程领导力”建设,坚持和完善“五动机制”,强力促进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构建特色课程300余门、精品课程70余门,市级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10门,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2个;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3项,市政府一等奖2项、三等奖9项,学生年均3000人次获市级及以上奖励,一名学生成为国家青年拳击队队员;普通高考质量指标连年提升,考生连续四年被清华北大录取。
深入开展“区域新时代立德树人区域实践范式研究”,强化“四有八为”德育品牌建设,实施体育艺术“两大全员行动”活动,建成18个市区级德育课程品牌、5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0余所课改示范校、5个课程创新基地和4个市级科研基地学校,隆化一小入选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宁江小学成为全国首个“三线文化进校园”基地,马嘴实验学校获评重庆市3个“乡村温馨校园”之一,并推报教育部参评,南川区被评为全国7个“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示范区”之一。
集团化办学改革效果明显,组建24个融合型、引领型、联盟型教育集团,实行“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协同共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达41所,参与率突破60%,形成“1+1>N”的雁群效应;牵头联合市内外101家企业、院校成立重庆市金佛山职教集团。
全覆盖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挂牌督导,积极创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并通过国家现场核查,形成“五位贯通体系、一环四射布局、两巡一访督导”模式,经验做法被教育部推广。
职业教育发展
实现新突破
一所职业学校该如何服务地方企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隆化职中给出的答案是——让人才培养“落地生根”,即一方面,下沉企业,紧贴一线把脉问诊,动态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让企业项目一个个开花结果,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近年来,隆化职中秉承“服务全体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设置隆化职中专业18个,立项建设国家及市级重点专业6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个,建设重庆市紧缺骨干专业4个。隆化职中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成为重庆市高水平中职教育学校,获国务院表彰。
同步专业需求,扩建隆化职中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打造标准化实训大楼,建成实训室11个,改造计算机机房5间。
近年来,该校不仅新增了化工、模具制造、机器人等专业,与30余家区内企业深度合作,组建8个“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还与市内外75家大型企业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73个;打造中央、市级、区域实训基地4个。学校还承担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开展“3+4”“五年制”及本专科成人自考函授等项目,实施普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每年400名学生参加高职分类考试,本科上线率达28.7%。
与此同时,该校还致力于德育一体化建设,构建“三全”德育,形成处处有人管、人人有人管、人人参与管、全程有人管的管理格局。行走在隆化职中的校园,积极向上的师生精神面貌,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发展动力
实现新增强
“十三五”期间,我区始终秉承“兴教先兴师”的理念,从人才引进和素质提升两方面“双管齐下”,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一方面,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调整编制,招聘引进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576名、研究生学历教师28名,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另案交流机制,深化“城乡交流”“学区走教”,让教师配置更加均衡、合理。
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爱与责任,精致教育”理念,以创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区”为引领,对照教师职业生涯成长阶段,搭建由见习教师到专家教师的四级培训层次,构建了“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内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四级互补培训体系,创新了“优秀教师研修‘四轮驱动四维整合’”“线上学习‘二元三维五环’混合式模式”“送教下乡‘一课三磨N研’”模式等多维培训模式。
数据显示,5年来,各项培训项目覆盖了全区68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科覆盖率达100%。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丁显均、“全国优秀教师”梁勇、“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汪仁友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区内教师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个、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共计11个。
此外,在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指导下,坚持推动中小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近年来,全区15000余名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累计晒课2.04万节,课堂实录1000节,获市级及以上优课140节,面向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推动,有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本版稿件由记者刘晓娟采写,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