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村 一户一策稳步脱贫路 一社一品托起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1-02-25 10:18:16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修建环山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还将产业串联起来,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占地
  

  

 

  修建环山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还将产业串联起来,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占地6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是千里村首个村集体经济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化了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自来水通入村民家。

  

 

  开发公路保洁、河道清理和人饮水池管护等公益性岗位,解决18名贫困户就业。

  记者 罗苑瑜/文 任前蔚/图

  千里村位于白沙镇后山,两山夹一沟的地理条件,让村子长期处于路难行、河难过、人难富的困境。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该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打造“一社一品”特色产业,对贫困户实施因户施策帮扶政策。

  如今,通村路进村联社,多产业齐头并进,村民有了稳定增收的渠道,村集体经济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千里村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乡村振兴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兴产业 集体经济焕发生机

  走进千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地6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时有鱼儿从水中跃起,“你看这鱼儿都长成大个了,这可是我们村的首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村支书郑先琴向记者介绍道。

  这个集体经济项目来得可不容易。在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前,千里村还是个一穷二白的“空壳村”。驻村工作队到来后,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村里很适宜发展水产养殖:首先,黎香溪从村里流过,水源充足水质好;其次,村里曾引进业主发展过水产养殖,虽然没能坚持下来,但留下了部分闲置的鱼塘;再次,村民对养鱼有着技术和情感的基础。

  为此,驻村工作队决定把水产养殖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成立了千里驹专业合作社,同时向上争取资金对现有鱼塘进行修缮,并新建了几个鱼塘,基地总占地60亩。为了能让产业持续发展,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统一了意见,把鱼塘整体承包出去,收益一部分留作集体经济,一部分为全村贫困户分红,同时,村里一致决定选择有干劲的党员或者年轻人来当承包人。当年,刚回村不久的本土人才,28岁的年轻人杨溢接下了担子。杨溢接手后,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决定把鱼塘用来养殖清水鱼,并在2019年底投放了3万多斤鱼苗。

  水产养殖基地位于千里村1组,是全村地势最平坦的地方。针对处于坡度地带的2、3、4组,扶贫工作队也制定了“一社一品”的产业发展计划:2、4组相对成片,地势较平坦,土壤疏松,适合中药材连片种植,打造了177亩中药材种植基地;3组处于高山地带,荒地较多,劳动力缺乏,用于发展管护较少的花椒,打造了200亩集中连片的花椒基地。

  修路桥

  出行之路畅通便捷

  千里村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背后,离不开近年来交通设施的大力改善。

  千里村地形较为特殊,黎香溪纵贯全村,河两岸又高耸陡峭,属典型的沟壑地形。过去,唯一的主公路只能解决河流一岸的村民出行,对岸的村民只能蹚水过河,给村民下地劳作带来不便。在推进交通设施改善中,该村首先对3.6公里的主公路进行了油化,改变了村民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状况。为了方便河对岸的村民,又新开挖了1.6公里联社路,如今汽车也能开到河对岸了。同时,新修了环山路,连接千里村4个小组,公路从山脚延伸到山顶,形成山里山外一路连,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还将产业串联起来,同时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问题。

  “路好了,路途的时间短了,回家的次数多了,感觉和家乡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村民陈胜杰驾车行驶在通村路上,感叹交通改善带来的便捷。他说,自己在南川城区工作,虽然距离不远,但过去村里路不好,一年到头也难回老家几次。“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多条路联通村社,就连入户路也能通车,方便多了。”

  黎香溪流经千里村,流域达5.7公里。因此,除了公路,桥也是千里村的主要交通干道。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改造中,该村还新建和修缮便民桥7座,不仅消除了危桥隐患,还对桥的外观进行了美化,为黎香溪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稳就业

  脱贫成效稳定巩固

  村民石明福每天都是早早地起床,简单地吃点早餐后,就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手拿记录本上班去了。

  石明福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母亲年老多病,家庭经济入不敷出,还欠下外债。为帮助他家脱贫,实现稳定收入,村里为石明福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做起保洁员和文明劝导员两个工作,一个月能有2500元左右的工资。

  开发公益性岗位,稳定贫困群众收入,是千里村精准帮扶的其中一项内容。“公益性岗位主要解决有劳动力,但因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的这部分困难群众。”该村第一书记韦良伦说,目前,千里村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个。

  针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千里村也积极和镇社保所联系,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广泛征集务工需求,并通过筛选后推荐给合适的村民。

  去年3月,村里收集了部分务工信息,推荐给了贫困户杭明寿。可当时还在疫情防控阶段,公共交通还未恢复,村民如何外出?韦良伦立即组织村里的几名干部,决定开车把村民送到工作地。“多亏了村干部给我介绍的工作,还用车送我出了村。”在外工作了大半年,杭明寿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委会道一声感谢。

  目前,千里村58户贫困户,已通过公益性岗位、扶贫工作推荐、扶贫小额贷款等帮扶手段实现了就业、创业,有了稳定收入。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