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直的道路与新修的农房成为村里的“标配”。

贫困户搬入新房,住房得到保障。

发展杨梅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硬化后的入户路,方便村民出行。
记者 刘晓娟/文 任前蔚/图
泥巴路变沥青路,连户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有产业,户户通上自来水……这是骑龙镇道角村村民这些年的感受。
近年来,该村下大力气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造血”功能,积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项目,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总体目标基础上,全村村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该村14户建卡贫困户52人已全部脱贫摘帽。
完善交通注入发展活力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以前道角村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骑龙镇、帮扶单位、道角村驻村工作队针对交通不便影响群众出行、制约产业发展这一情况,进行道路修建。
2019年,一条从骑龙镇途经道角村便民服务中心并连接水江镇的沥青路全面竣工通车,道角村实现一小时到南川城区。
2019年底,该村1组至2组、3组之间的泥石路硬化施工完成;2020年,38条入户路完成施工……如今,四通八达的村道在山间纵横交错,全村实现水泥路入村入社入户。
产业扶贫拓宽增收渠道
“没有产业,扶贫就是空话。”驻村工作队深知产业对于稳定脱贫成果的重要性。“村里的交通越完善,就显得村里的发展越落后,所以,发展产业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该村第一书记李飞说,虽然在2015年村里发展了400余亩杨梅产业,但因为杨梅的生长周期太长,让很多村民等不起也不敢等。
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村里研究制定了“一长一短”的产业发展思路——“长”即指杨梅这类见效慢的产业,“短”即指易上手、见效快的蔬菜和道角冷沙油米产业。同时,按照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与区内几家单位、企业初步建立起稳定的供销渠道,按照订单需求,与农户、贫困户定下了包括辣椒、茄子、冬瓜等7个品种的第一批100亩的露天蔬菜。同时,依靠道角村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日照时间长,土质为冷油沙地且富含硒的特性,创立了道角冷沙油米特色品牌。
“短”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小产业”,也带来了增收。
2019年,贫困户龙明华通过蔬菜种植、公益性岗位工资和打零工,收入了七八万元。2020年他更是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多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龙明华还被评为“脱贫光荣户”。
“六个统一”打造可持续发展产业
要发展产业还得要解决产业发展平台问题。为此,该村重新启用了村集体合作社重庆市南川区浩世农业股份合作社,由村集体自主经营,让村里的建卡贫困户、10余户种植大户加入到合作社。
为打造可持续的村产业发展模式,村里注重人才培养,多次协调组织人员参观学习规模化产业发展基地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选派有干劲的年轻人参加电商平台培训;带领合作社销售人员对接销售渠道;让合作社成员逐步接管起合作社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目前合作社已步入正常运作。
同时,以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六统一”,即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规划种植区域、统一规划种植面积、统一购买种子和培育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上门收购,并以“合作社+贫困户”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
为拓宽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通过电商平台、帮扶单位采购等方式,先后向监狱系统、医保局、平安保险公司等单位销售大米蔬菜等农产品。经过两年的发展,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现从无到有、逐步壮大。
如今,道角村“短”产业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今年,村里的“长”产业400亩杨梅将大量挂果,届时,村民将又将多一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