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化村 :生态茶乡 幸福农化
发布时间:2021-01-08 09:35:51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农化村集中连片打造的生态茶园。    农化村不断推进危旧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农化村网上商店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记者 罗苑瑜 文 甘昊旻 图  初冬时节的乾丰镇农
  

  

 

  农化村集中连片打造的生态茶园。

  

 

  农化村不断推进危旧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农化村网上商店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记者 罗苑瑜/文 甘昊旻/图

  初冬时节的乾丰镇农化村,农家小院伫立在青山绿水间,晨起的暖阳驱走冬日严寒,房前的小广场上,村民们有的三三两两拉着家常,有的在健身器材区锻炼,眼前的画面温馨又舒适。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因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村里产业基础差,村民平均收入低,年轻人大多选择远走他乡谋生,老宅成了空巢,村子贫困又潦倒,入列重庆市级贫困村。

  转机出现在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区检察院、区城投集团等单位与农化村结成帮扶对子,派出驻村工作队定点、定人进村开展扶贫工作。建房、修路、育产业……2019年,全村建卡贫困户54户、160人全体实现脱贫摘帽。几年间,农化村还陆续获得“绿色村庄”“乡镇振兴示范村”等称号,昔日的贫困村正上演着一场美丽的蝶变。

  危房变安居

  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

  这天一早,家住农化村的盛传兵就忙活了起来,因为当天家里要来客人,他和妻子提前就忙着打扫家里。盛传兵家是一栋两层高的砖房,一层主要用来堆放农具和粮食,二层做了装修,布置了家电和沙发。

  “如果不是扶贫政策好,我家恐怕到现在都还住着破烂的老房子。”盛传兵家因病致贫,2014年被纳入建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盛传兵一家还住着年久失修的木架房,房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盛传兵无奈地说:“我们也想修新房,可实在是拿不出钱来。”

  驻村工作队把准了盛传兵的心病,及时为他传达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他申请了建房补贴,还帮他联系了施工队和建筑材料。在大伙儿的帮助下,盛传兵一家在2016年顺利住进了新房。

  在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之初,像盛传兵一家这样住着危房的困难群众不少,“道路尘飞扬,低矮土坯房”的场景在农化村随处可见。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帮助住房无保障的困难群众改房、建新房,成了驻村工作队的首要工作。

  贫困户郭安华老房危旧,可因为贫穷一直没有勇气建新房。驻村工作队三番五次上门给他做工作,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郭安华终于松了口,可因老宅基地位置太过偏僻,郭安华想把新家建在离主公路近一点的地方。驻村工作队又帮他选新址,落实土地置换等问题。

  2015年以来,农化村强力推进农村C、D级危房改造,共计实施205户危房改造。

  荒山成茶园

  产业发展动力足

  入冬以后,大多庄稼地已进入休眠期,可农化村的田间地头仍然郁郁葱葱,一桩桩茶苗正发着嫩芽,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间地头。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友平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村的茶旅融合项目,也是南川唯一的绿茶育苗基地。”

  “首批栽种的茶苗,明年就能采茶了。”罗友平说,在这片茶园里除了有绿茶育苗基地,还有几百亩的成片茶园。

  乾丰镇是有名的茶叶产地,可农化村只有少数村民种了一些零星茶树,除此之外,村里也没其他农业产业。“要想脱贫有劲头,发展产业是基础。”农化村村支两委决定依托乾丰茶叶的基础做大做强茶产业。

  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发展产业首先得解决“谁来种”的问题。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道组建了临时招商组。通过广泛发动村民积极性,与在外务工村民反复沟通,最终成功引进了重庆乾叶丰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投入150万元,流转土地420亩,集中连片打造茶园200亩,并在区农业农村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起了我区首个绿茶育苗基地。

  “茶苗基地是村里的扶贫产业,优先考虑让贫困户、低保户等贫困群众先就业。”罗友平向记者介绍,村支两委在与公司洽谈之初就提出条件,基地在招工时优先解决贫困户,流转土地也优先照顾贫困户。

  如今,在茶苗基地里务工的均是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和留守老人。“基地需要人我们就来赚工钱,不忙的时候我们就回家种庄稼,务工务农两不误,收入还增加了不少。”贫困户陈永兰今年64岁,从去年茶苗基地开建以来,她就和老伴在基地务工,领起了工资。

  经过几年的发展,绿茶育苗基地已经成功试种,并完成了移栽,茶园里的茶苗也长势喜人,连年采摘。看着村里的茶叶产业有了起色,村民们也坐不住了。在外多年的蒋民云回到村里,想要在茶叶种植上大干一番;村民皮中志不仅扩大了茶园规模,还改良了品种;还有不少村民把撂荒地都开垦出来,种上了茶苗……

  电商长驻村

  扶贫致富路子宽

  在农化村,村民除了种茶积极,养家禽的劲头也不小。贫困户方联学把自家屋后的空地用栅栏拦了起来,喂了好几十只家禽,“我从来不背出去卖,村上的自己上门来收,一斤的价格比外面还要高几块。”

  方联学所说的“村上的”,是农化村网上商店,负责人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盛娟。走进农化村电商展示厅,葛根粉、红苕粉、绿豆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盛娟说,农化村网店的销量还不错,全国各地订单都有,有时候是根据订单上门收,有时村民也会拿着自家的产品直接进店来卖。

  在平时走访村民过程中,盛娟发现有的农副产品要么烂在地里,要么价格很低,好产品因为没有对接市场成了“土疙瘩”。

  盛娟开始试着用微信朋友圈帮村民推广农产品。土鸡、鸡蛋、土豆,只要村民家里有什么,她就推销什么。渐渐地,销量越来越好,找她订购土货的也越来越多。盛娟和驻村工作队合计——开网店,把农化村的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他们一边开始学习网店经营技巧,一边向村民讲解网络销售的知识。最后,还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起了农产品展示中心。

  电商销路广、信息发布快、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不仅产品销量好价格也不错,村民们纷纷尝到了电商带来的好处。贫困户王治林家的大米在网店销路很好,一斤米的价格还比卖给贩子高了两毛。这几年,他年年都种水稻,通过电商预售,还没等谷子成熟就订完了。贫困户唐科云家的鸡蛋,每年通过电商能卖上1000多个。

  大伙儿都说,如今路子多,只要肯干,脱贫不愁。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