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妍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悠悠大事,吃饭为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栉风沐雨,浴血淬火。粮食,是中国命运的伟大见证者。
历史照亮未来,行程未有穷期。当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再次品读百年粮食改革发展这一部壮丽史诗,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心底会激荡起更为强大的奋进力量,信心满怀行进在新时代的粮食安全之路上。
百年粮食改革发展,是一条忠诚担当之路。
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杀出血路,突出重围。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干劲十足,一往无前?
答案,写在一张张分田牌上。
1928年的一天,毛泽东来到井冈山桐木岭哨口下的白泥湖乡。他看到不少老乡忙着往乡政府跑,忙拽住一个问:“老表,你这么急着干什么去啊?”“赶着去领分田牌啊!”老乡笑着回答。
此时不宽敞的乡政府院里挤满了人。正低头写分田牌的乡政府秘书双眼通红,右手似乎已握不住毛笔。身边的工作人员赶忙向毛泽东解释,为了赶着写完分田牌,秘书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实在写不动了。听了这话,毛泽东二话没说,卷起袖子、拿起毛笔,开始一笔一画地给农民写起分田牌。
“打倒土豪,分田地!”这里,诞生了中共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它改变了几千年来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答案,写在一封节约粮食的联名信中。
1934年3月20日,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封联名信。信是这么说的:
“我们是从白区来的,我们在苏区没有分田,但是我们为着革命战争,使我们能在持久战中取得彻底胜利,愿意:
一,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好打胜仗;
二,今年公家不发我们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
这封信的署名人一共有二十三位,其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名字,如陆定一、邓颖超、博古等。
为了支援前线,广大苏区干部群众,宁可自己吃得少些,吃得差些,也要把谷子供给红军。这是对红军的信任,更是战时的担当!
答案,写在一场公粮保卫战中。
蒿芝湾金家祠堂是一座三层的西式洋楼,它见证了南川解放前后的一段重要历史。南川是解放军入渝后第一个粮食主产区,而蒿芝湾金家祠堂则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第四区粮库,装有公粮35万余公斤,由当时的冷水关保乡队驻守。
1950年3月12日,川黔边区土匪包围了蒿芝湾粮库意图夺粮,驻守蒿芝湾粮库的吴发盛、姜同仁、陈光辉等保乡队员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坚守三天三夜,成功守住了公粮。
一个“守”字,最见理想和信念,最见忠诚和担当。
是忠诚担当,让他们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意志愈发坚定,力量愈发强大,越过重重艰险,蹚出胜利之路。
百年粮食改革发展,是一条心系人民之路。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深情回忆在陕北黄土地上的一段往事,他曾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老百姓讲了几个心愿:第一个目标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再进一步,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解决好群众吃饭问题,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民造福、扛稳重任是强粮兴粮的初心使命。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不懈努力奋斗,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
百年粮食改革发展,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
1979年,开始放活粮食流通。
1985年,取消统购制度。
1993年,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提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建三江,踏上了黑土地。在七星农场,习近平走进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谷粒、观成色。
看到总书记来了,收割机驾驶员们下车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他们亲切握手,询问他们今年收成怎么样、粮食价格怎么样、家庭收入怎么样,叮嘱他们注意作业安全。
回忆当时的情景,小陆说:“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随和,唠的都是家常嗑。总书记心系北大荒,关心农场职工,让我们感到种地打粮是件特别光荣的事儿,干劲儿更大了。”
当天,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着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春天里,我们在田间辛勤耕耘,收获季,我们将迎来五谷丰登!
(作者系书院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