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里的峰岩乡千丘村梯田绿意盎然。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迎着冬日暖阳,走进峰岩乡千丘村,千层梯田绵延绕梁,田间油菜绿意盎然,蔚为壮观。
近年来,峰岩乡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闲置土地“田管家”托管模式,全乡土地托管面积3150亩,年产值615万元,全年接待旅游观光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三产收入500余万元,开创“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交出“谁来种”“种什么”“粮食安全”的峰岩答卷。
破解土地闲置撂荒难题
沿水泥耕作道前行,点缀在梯田间的“千丘秋千”“丰收台”“千丘水车”“千丘塝酿酒坊”等景观尽显乡风、乡韵、乡愁。曾经撂荒的千丘梯田,现在成了村民的“增收田”、游人的“打卡地”。
“千丘村坡地多、田块小,虽然是梯田,但土质薄,积不住水,种不出水稻,以前村民弃耕的多。”村民苏代云说,现在不同了,村民如果外出打工,只需把土地交给“田管家”,就算后面村民要回家种地还是熟田熟土。
苏代云口中的“田管家”,是峰岩乡将村民闲置撂荒的土地,交给本地的种植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托管服务的新模式。
“近年来,乡镇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是难题,更是以后的大问题。”峰岩乡党委书记王华介绍,乡里七沟八梁上的小块地,很难实现机械化操作,外出村民大多选择让亲朋好友代种,或是弃耕撂荒,导致全乡实际耕种面积不断减少,地力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2021年底,乡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最终决定在千丘村试点将闲置土地交给“田管家”托管,统一种植农作物,打造农业景观,形成规模效应解决“种什么”。
经过系列流程后,最终由千丘村种植大户黎永平和曹仕碧共同托管村里600多亩闲置地和荒地,实行油菜、高粱轮作。
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
盘点当年土地托管的收益,千丘村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作为“田管家”的试点,千丘村获得了成功。
今年,峰岩乡在全乡推进,托管面积3150亩,年产值615万元。“田管家”收入的5%交给村集体,村集体又按“442”的比例分配收益,即将收益的40%拿出来分配给脱贫户和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另外拿出40%用于公共服务,剩下的20%用于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以前粮食收获后,没有场地晾晒存储,都是低价卖出,若遇到连阴雨天,可能颗粒无收,粮食安全和收益得不到保证,我们乡积极争取资金,建成了烘干房,目前正在建设酿酒坊,形成第二产业。”王华表示,建起酿酒坊,收获的高粱有了去处,将减少粮食损耗,确保颗粒归仓,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破解乡村发展村民增收难题
“人在田中,田在画中。”今年油菜花开和高粱红时,千丘梯田披上“彩装”,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将自家土鸡、土鸭、鸡蛋、鸭蛋、老盐菜、萝卜干、蔬菜等农副产品摆放出来供游客购买。
“上了年纪的村民劳动能力下降,增收渠道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务工收入。”千丘村副主任白安华说。
如今,峰岩乡开起了“千丘部落”等3家农家乐,正阳村还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乡政府投入资金建成停车场、公厕、酿酒坊和露营基地,形成了“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曾经偏远的山乡,正在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