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渊(右)向当地人了解古物古迹的情况。受访者供图
□ 记者 邓的
他23年如一日,习惯用镜头记录,走村串户搜集文史资料,深入实地走访研究,足迹遍布南川各地。他始终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多篇文学作品在各级杂志、报刊发表,著有《雪域戍边》诗文选集等书。他,就是退休老干部陈渊,现任区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
自2000年退休以来,陈渊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他始终不改初心,为南川人文历史研究事业奉献余生。
陈渊出生在石溪镇,从小就非常热爱南川的山山水水。
2000年退休后,陈渊毅然做起了挖掘南川文化遗产的事情。
为了收录资料,他购买一部照相机。起初,他下乡都是坐客车、徒步,后来,为了提高效率他购买了轿车。开始,他不会使用电脑,现在,他不但能熟练使用电脑,还学会了用手机编辑文案、剪辑视频。
23年来,陈渊走了很多很多路,走遍南川的村村社社、山山水水,探寻南川的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南川的文化遗产。在考察、挖掘这些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时,陈渊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除了竭力呼吁保护外,还会就地给当地农户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并积极向文化部门、文物管理部门建言献策。
这几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南川历史文化,陈渊常常义务宣讲、应邀讲座、带队参观,增加年轻一代对南川人文历史的了解。
峰岩乡正阳村因正阳桥而得名,该桥为区级文物,修建于清朝同治九年,光绪二年完工。大桥横跨大溪河,气势磅礴,造诣精深,历史悠久,是川、黔的主要交通要道。随着时代的发展,2001年,为保障生产用水与发电需求,河道开始蓄水,百年老桥因此淹没在水中。
2018年,时任峰岩乡正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沈仕勇找到了陈渊,希望同陈渊一道挖掘正阳桥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发展。
陈渊欣然接受,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共策划,对正阳桥的保护提出了几条科学可行的建议,还为正阳村申报“民俗文化村”撰写报告、收集整理资料。
德隆镇陶坪村约10平方公里,拥有洞砦30余个,据三姓砦、抱虾砦、燕子砦等碑刻记载,这些洞砦大多修建于清朝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元年,其共同特点是奇异、险要、隐蔽、成群。
德隆镇党委书记王兵说:“陶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离不开‘陶坪探砦小分队’,他们用文化撬动了这里的发展。”
热爱文化挖掘的陈渊正是陶坪探砦小分队的一员。据了解,小分队成员十余人,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找到了30多个洞砦,还发现了隐藏在山里的“天壶”“地缝”“海螺沟”等景观。
小分队一边探砦,一边对外传播,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往,并为洞砦利用、洞砦发展积极出谋划策。数据显示,从去年3月起,陶坪的文化旅游开始热闹起来,去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我现在身体还不错,家里人也很支持。”陈渊说,他会继续坚持对南川历史文化的探索、挖掘,还想把更多的本土文化带进社区、带进校园,让我们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