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乡村振兴局守牢底线抓发展 稳中求进促振兴
——区乡村振兴局2022年亮点工作回眸

开展乡村振兴系列培训,让村民有一技之长。

稻米丰收群众乐。

鸣玉镇建设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以艺术赋能乡村,强力助推乡村振兴。

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蓝莓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泉镇在半河社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石花广场,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夏于洪 摄

我区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助推乡村振兴。

茶产业发展势头旺,助力乡村振兴。 彭应忠 摄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
稳中求进,接续奋斗。这一年,区乡村振兴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乡村面貌日日焕新,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
强化防贫监测 守牢来之不易的幸福
夏春学是山王坪镇的建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依靠勤劳摆脱了贫困生活,还成了当地的产业大户。去年我区发生旱灾,夏春学种植的120多亩高山糯玉米出现严重干旱,损失一天比一天严重。
“坚决不能发生规模性返贫。”得知夏春学家的情况后,镇里立即抽调人员实地察看需要引水抗旱的具体田地,因地制宜改建抗旱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把他受到的灾害影响降至最低。
“全靠政府帮了大忙,保住了60%的苗子,否则损失就太大了。”夏春学说,新安装的喷灌系统比人工浇灌更节省人力,也比人工浇灌要节水30%到40%。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防止规模性返贫更是“头等大事”。一年来,我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制定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具体措施22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基层网格员1649名。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721户2255人,风险消除445户1560人,全区无一人返贫致贫。”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区在全市率先创新探索制定的防贫返贫监测预警响应机制的落实。该机制全覆盖动态监测农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提升情况,继续以“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者‘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出现突出问题”的农户作为监测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分三类监测人群:一是脱贫不稳定户;二是边缘易致贫户;三是突发严重困难户。
同时,我区还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实现“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对国家、市级考核评估等发现反馈各类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综合研判,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签字“背书”制度,切实推动国家、市级考核反馈的问题以及“三大行动”发现的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补短强弱。
拓展结对帮扶 走稳增收致富的路子
一水多用、一田双收……去年,由民营企业味轩州食品有限公司和鸣玉镇中心社区“联姻”打造的“稻香渔歌”稻渔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迅速,连续获评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和重庆市首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
“农产品提高了产量、卖上了价钱,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鸣玉镇党委统战委员陶熏科介绍,镇、村、企三方携手,配套打造垂钓中心、特色民宿、稻香茶馆、稻米科普教育馆等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文旅活动,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周边207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236元。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一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组织136家企业结对帮扶34个乡镇(街道),金佛·东麓项目、庆酒仓储及生态体验园项目、杜鹃花产业园等26个乡村产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8亿元。
其中,大观镇金龙村被认定为市级首批“万企兴万村”实验村;鸣玉镇稻渔综合项目、福茂农业养生谷生态农场被命名为市级“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认定区级第一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41个,建立区级“万企兴万村”行动人才培训基地3个。5名民营企业家担任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一书记、10名民营企业家挂职乡村振兴“名誉村主任”。
“区委书记带头、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落实‘五级书记遍访’任务。”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全体帮扶干部扎实开展定期走访脱贫户,每月走访监测户。实施“八个一”专项行动,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开展一系列走访帮扶、问需于民、为民解困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同时,采取“派、请、找、引、选”等方式,推动152名干部、专家能人精准实施驻乡驻村帮扶;落实驻乡驻村工作经费120万元,完成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培训全覆盖,严格执行“三在村”工作要求,切实发挥各驻乡驻村工作队组织引领作用。
聚力品质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的乡村
“在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十大示范案例评比中,我区是唯一双上榜区县。”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过去一年,我区积极创建试点示范,在农家书屋、景区等就近就便建立文明实践点1078个,在农家院坝、村社广场等开设“坝坝加油站”2600余个,组建“茶韵”“田秀才”等“特色小家”1500余个,常态化开展“文明直通车”、百姓影棚、“户”连网等志愿服务活动6300余场次,评选清洁户、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系列先进典型16600余户(人)。
同时,及时调整完善区领导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工作机制,对5个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10个重点帮扶村安排资金2638万元、实施项目24个。万卷书台、盐井梯田、里隐乡居、“白颊黑叶猴”主题公园等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旺地和热门打卡地。
一年来,完成新改造卫生厕所2280户,硬化农村生产生活便道198公里,累计建成垃圾分类市级示范村103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6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01公里,改造危桥2座;累计完成3座水源工程投资约6.48亿元,对4个乡镇水厂实施扩建工程,安装各类供水管道69.5千米;实现5G基站覆盖所有建制乡镇,千兆光网小区达到239个;新(改)建农村便民服务中心6个,选派76名优秀教师到乡镇支教,113名优秀医师下派乡镇开展手术示教、新技术指导、学术讲座帮扶,培训乡村医生350名。
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持续完善和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扎实有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版稿件由记者盛余多采写,图片除署名外由区乡村振兴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