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档案馆:档案里的南川记忆
——区档案馆2022年亮点工作回眸

图①:市民在档案馆查阅南川历史资料。

②

图③:工作人员热情地为市民提供档案查询服务。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2022年,南川区档案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持续创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这条主题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以推进实施新修订的档案法和《重庆市南川区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以档案四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内容,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提升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管理服务能力,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档案智慧”和“档案力量”。
这一年,全面记录新时代奋斗历程
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场战役形成的档案归集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精准扶贫档案共计接收14337卷、88267件、1331917页,数字化数据量974.4GB;疫情防控档案共计接收782件、8067页,数字化数据量2.79GB。
多渠道全门类开展档案收集,做大做强资源总量。实现了项目、会计、专业、照片、音像档案、资料等门类档案收集,征集了一批极有价值的清代古籍文献及2万张老照片、南川原创作品近400册。通过强化刚性移交与广泛征集等手段,照片档案、专业档案、项目档案、民生档案占比逐步增大,档案资源结构更加优化。
创建南川区名人档案库,大力提升档案影响力。着重对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取得较大成就的南川籍人士和在南工作活动过的非南川籍人士广泛征集和收集名人档案,已征集到南川籍中科院院士王鼎盛家族等的珍贵资料。
这一年,全面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纸质档案及其数字扫描件“双套进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除部分图书资料外,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100%,居重庆前列。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质检系统建成投用,提高了档案质检效率和准确率。档案政务服务平台建成试用,初步实现试点单位与区档案馆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和查询。完善档案管理利用库,新建全文检索系统,实现全馆开放档案通过网上查询利用。馆际民生档案共享平台开通,婚姻等民生档案利用实现市内跨馆查询。
为群众提供快速准确的档案利用服务。积极推行“电子查档+免费查档+预约查档+代理查档”等便民服务。通过来人、来电、来函等多种形式的查阅利用服务,为群众提供查询利用服务8000人次,免费复印提供档案资料2.3万页,为全区各级各部门工作查考、编史修志,人民群众证明、社保、工龄、学历、婚姻状况等提供了大量充分有力的原始凭证和参考资料,切实维护民权、服务民生、解民所需。
这一年,全面助推本土文化创新发展
创作中国画留存南川记忆。以南川历史变迁为主线,创新绘制《南川记忆》主题性巨幅山水人文中国画,从时间和空间上凝聚了本土从古到今的30多个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通过南川人文风貌、城市发展成就等元素,展示南川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文旅资源优厚“三优禀赋”,从档案的角度记录下了最生动最鲜活的南川记忆。
档案编研工作初获成效。点校编印《奚成日记》,为研究南川地方党史提供重要参考,有力助推南川合溪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的打造和全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在查询大厅设立馆藏珍贵档案展示文化墙,公开馆藏珍档近100件,为市民读档学档提供沉浸式体验。开通“南川档案馆”微信公众号,重点刊载以“南川记忆”为主题的原创档案编研作品,全方位宣传南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一年,全面坚持底线思维工作获佳绩
多举措提升档案治理效能。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重点单位进行了全方位检查。采用“双随机”模式开展行政执法检查73次,排查化解安全隐患8起。紧紧围绕“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主题,精心组织开展“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多角度宣传档案知识,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不断增强。
严格履行档案安全主体责任。对档案历史数据进行了逐步规范清理,实现资源利用总库、查询利用管理库、备份一体机三套数据同时备份,增添了安全设备,扎实做好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加工过程安全等工作。
积极推进档案专业人才库建设。不断优化档案人才培养环境,重点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建立了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新培育档案初级专业技术人员8名,现共有高、中、初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41名。8名基层档案工作者荣获“从事档案工作三十年”证书。1名档案工作者获得市农业农村委表彰。《南川档案故事》获评重庆市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
(本组文图由记者聂灵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