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走进田间话幸福党课走新更走心

     五月三十一日,鲁盼在蓝莓基地里为村民上党课。 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勤劳的人永远幸福……”5月31日,兴隆镇永福村蓝莓基地里,一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党课让村民听得津津有味、感同身受。  在蓝莓基地为村民上党课的是该村党委书记鲁盼。他告诉记者,时下正值蓝莓采收期,村里的党员、村民都忙于采收蓝莓,可是每月一次的党课还得正常进行,于是就想到将此次党课课堂搬到蓝莓基地里,利用大家采收休息的时间讲课。  当天,大家围坐在蓝莓基地旁,听党课、悟幸福、话振兴。鲁盼是土生土长的永福村人,如今是永福村党委书记。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感,讲解了关于永福村发展中“双手创造幸福”“责任实现幸福”“勤劳永远幸福”的故事。  “什么是幸福?”鲁盼抛出问题时,大家争先恐后开始分享——“不打湿脚就能下地里。”“困难的时候有人帮我一把。”“辛苦一天后家人为我留的热饭热菜。”……“大家的幸福感是不是都与村里的发展有关呢?村子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党领导我们修好路,就不打湿脚。党带领我们发展产业,家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集体经济的富裕更是离不开党的领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党员任昌俊接过鲁盼的话,他说:“永福村党委带着大家发展蔬菜、白茶、蓝莓等产业,让曾经的‘落后村’,变成了现在全区小有名气的‘菜篮子’‘花果园’。”  村民的言语间满是对幸福生活的感慨。“让永福村变得越来越好是每个村民的责任,村子变美了,村民也就要讲卫生、爱整洁,农房改造了,村民就要在待人接客上下功夫。”近年来,永福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彻底改变了脏乱差形象,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通了天然气,村民住上新楼房、盖上小洋楼,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最美宜居村庄、“绿色示范村”,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实现华丽变身。  多年的发展积累,永福村有了产业、环境等基础,如今又将在乡村振兴中怎么做呢?鲁盼就永福村未来的发展同大家分享,“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围绕项目建成规模、特色产业建成园区、园区建成景区的目标,着力改善村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吸引城市资本下乡,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建成高品质民宿群,走出一条‘品永福茶果、住特色民宿、赏风土人情’文旅兴村的共同富裕道路,打造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永福家园。”  话音刚落,村民就响起阵阵掌声。党员邬学友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大家一起加油干,我们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3-06-06

云雾茶助增

       4月7日,兴隆镇茶农在采摘云雾茶。  我区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米之间的雨雾缭绕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川云雾茶”。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全区12万亩低产茶园按照产业化标准升级为生态云雾茶园,走茶旅融合延伸茶叶产业链的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清明前后,南川云雾茶进入采摘高峰期,茶叶企业抢时节组织当地村民采摘“云雾茶”,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瞿明斌 摄

2023-04-11

美丽乡村新画卷

      近日,三泉镇半河社区,村民在美丽乡村示范点石花广场休闲聊天。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喜爱在闲暇时间来广场坐坐,享受惬意生活。  近年来,三泉镇因地制宜,统筹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2-12-12

“华斗,回来了!”

  向治刚正在管理稻香鸭。记者 聂灵灵 摄  ■ 记者 聂灵灵  “华斗,回来了!他是致富带头人。”  说起鸣玉镇中心社区的产业发展,村民口中都提到一个叫“华斗”的人。  “华斗”本名向治刚,是土生土长的鸣玉镇中心社区向家沟村民,因向家沟发展落后选择外出打工,经过多年奋斗有了一定积蓄,虽然常年在外但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家乡,2019年回乡后开始创业,如今拥有一楼一底的农家小洋房,还发展了30多亩稻香鱼、1000多只鸭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2019年,是让向治刚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年。这年回鸣玉后他发现,乡镇环境、基础设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昔日那个脏乱差的小乡镇逐步变得美丽。  于是,他决定不走了!  向治刚在向家沟规划出自己的田园生活,按照一年四季有果采的发展模式,将原来的土墙老房子重新修建成一楼一底的青钢楼房,流转30亩撂荒地栽种果树和建鱼塘。那时,向家沟还是一个交通不便、产业落后的小乡村,同村的老人都劝他发展要慎重,这么偏远的地方谁会来?  “向家沟有山有水,土质又好,我坚信是有发展潜力的,肯定有人认可这里。”向治刚对于自己的规划很有信心。发展中,附近的村民在他这里打起临工,修房屋、开荒地、种果树……这让当地村民尝到了返乡人带来的甜头,村民向华长说:“‘华斗’回来了,让我们实现家门口务工,上班顾家两不误。”  随着乡村振兴发展,2020年向家沟纳入鸣玉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1年,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正式开建,这更加坚定了向治刚在向家沟发展的信心,此时向治刚的楼房修建完成,并装修成能接待200人用餐的农家乐。随着镇里引导村民发展稻香鱼产业,向治刚在经营自家农家乐的同时,又选择加入稻香鱼产业。  2022年,向家沟沿线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特色化”宜居村庄建设要求进行建设,6.5米宽的马路从村口修到了向治刚家门口,“鱼稻共生”产业,“心心相印 五彩花田”油菜花田等农旅融合产业吸引着区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参观,向家沟的知名度高了起来。  “向家沟发展起来,农家乐的生意也好起来,油菜花节的时候,最多一天接待了近200人用餐。”向治刚说起年初油菜花节的情况,打心底里高兴。高兴的不止向治刚,附近的邻居也跟着沾光,向华全说:“这是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他家有了游客,我们的土鸡、土鸭、老盐菜等农产品也销售得很好。华斗不仅收购农副产品,我们还可以到农家乐直接销售给游客。他回来树起发展的榜样,我们也打算跟着他发展。”  目前,向治刚经营着农家乐,在“鱼稻共生”产业中,加入稻鸭养殖,实现一田三用,每天一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收益实现成倍增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2022-11-30

放牛娃的“春天”

    ■ 见习记者 易浩然  “小时候,妈老汉儿喊我出去放牛,我就很反感,因为放牛特别无聊,也读不到书,我当时的梦想就是以后不要再当放牛娃儿了。”庞远洪回忆起小时候放牛的那段经历,很是感慨。1970年出生的庞远洪,今年52岁,虽然年过五旬,但精气神十足,是冷水关镇远近闻名的肉牛养殖大户,认识他的人都叫他“放牛娃”。  上世纪九十年代,退伍回乡的“放牛娃”庞远洪加入到打工浪潮,背井离乡,去到了浙江一家皮革厂,成为一名“打工仔”,这一去就是整整二十年。他的工资从最开始的三百元,到每月能拿到五六千元。2015年,庞远洪二十年的打工路走到了尽头,原因只有一个,外出务工虽然令荷包渐渐鼓起来,但也让他丧失了幸福感。  当时的庞远洪,正经历着一场中年危机。父母年逾八十,均多年患病,父亲常年卧榻,母亲“心病”更甚,朝思暮想,渴望一家人能够时时团聚。两个孩子也不在自己身边,无法尽心尽力地照顾,因此孩子对自己也有些“疏远”。“对上没有尽到孝、对下我也没有尽到责,每年聚少离多,我真的很自责。”对此,庞远洪很是苦恼。  此时的家乡较之二十年前,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道路通到千家万户,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项项惠农政策落地实施……二十年来家乡的一切变化,庞远洪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正是苦于思亲、喜于乡变之际,庞远洪毅然作出了返乡创业的决定。回到家乡,庞远洪精准地发现了肉牛养殖的商机。搭棚造舍,选育良牛,开始了重做“放牛娃”的日子。一开始,由于养殖经验和资金的不足,谨慎的庞远洪只养了十几头牛,每年的收入也仅够糊口。“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养下去,我相信勤能补拙。”庞远洪坚定地说道。  这期间,庞远洪也经历过几次危机。最严重的一次,一向太平的牛舍里竟闹起了“传染病”。一头牛皮肤水肿,牛背上长起了疙瘩,这是典型的“牛结节疹”。起初,庞远洪并不在意,可没过两天,庞远洪发现十几头牛都出现了这样的症状。“那几天晚上,我是瞌睡都睡不着,每天茶不思饭不想,这些牛儿都是我的‘金元宝’呀。”庞远洪担心不已,赶紧四处问诊、查阅资料,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他每天给牛消毒、喂药,一连十数天,看着牛儿们渐渐好起来,庞远洪的心才又揣回了肚子。  随着南川肉牛养殖协会的组建,像这样棘手的养殖问题也越来越好解决。在协会会员们组建的微信群里,大家每天都在热闹地聊着关于肉牛养殖、防疫、育种、销售等问题,交流经验,解决各自遇到的难题,互帮互助,真正实现了经验共享、资源共通、利益共融。  随着肉牛养殖经验的提升,以及当地政府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庞远洪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近几年肉牛出栏数每年保持在四五十头,年毛收入达数十万元。重做“放牛娃”的庞远洪感叹道,不仅外出务工能赚到钱,返乡创业也能让荷包鼓起来。更令他欣喜的是,他们一家老小终于能够时时刻刻团聚,父母身体好转,孩子笑颜如花,真正实现了养家和顾家的双目标。走在致富路上的庞远洪索性将微信名改为“放牛娃”,他开心地谈道:“养牛,不再是一个无聊的事情,而是一个有奔头的事业。”  民间组织的互助、越来越便利的交通、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的设施设备、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这些有利的外部因素,让像庞远洪一样的“放牛娃”们迎来了春天,也让终日为牛操劳的庞远洪能够走出牛舍,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一员,造福乡里,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乡村振兴大计之下,在以农致富道路之中,在魅力南川沃土之上,一大批像庞远洪一样的返乡创业者正发挥着聪明才智,实现勤劳致富的梦想。正如庞远洪所畅想的那样:“希望明年我能再扩大规模,养上一百头牛,把牛粪制作成有机肥料和燃料,冬生火、夏做饭,还土还田。加油!咱们‘放牛娃’也有春天。”

2022-10-26

华绿生物投产实现食用菌的“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工人对食用菌的营养土进行装瓶。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10月21日,记者在区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原材料车间、自动配料车间、产品车间……各个生产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该公司自7月底启动生产线后,目前从栽种到成品的虫草花已全面进入市场。  目前,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食用菌的“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达到菌种创新研发到工厂化规模生产。该公司已在南川组建4条生产线,分别生产真姬菇、虫草花两类食用菌。  在自动配料车间,工人将玉米芯、黄豆皮、香菜渣等原材料倒入搅拌机内,制作菌类营养土;相隔不远的装瓶车间里,工人则将营养土装入瓶内,送进恒温室内通过灭菌、冷却、菌丝培养等环节,让食用菌在稳定的湿度、温度、光照条件下生长。  “目前,虫草花每天能产出3吨左右,后续能达到8吨,真姬菇预计11月出产,日产量能达到40吨。全部生产线正常出产后,每天食用菌产量能达到120吨。”该公司生产厂长赵应文说,通过工厂化栽培,实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后,食用菌的品质、产量得到较好的保障,将为市场提供高品质食用菌。

2022-10-25

石墙镇五人制标准足球场建成投用

  石墙镇五人制标准足球场建成投用  我区已建成五人制标准足球场18个     孩子们在五人制标准足球场内踢球。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在石墙镇汇仓村新建成的五人制标准足球场里,孩子们正在踢足球。只见球场里铺设着草坪,界线划分清晰,球门、围网等设施一应俱全,和城区的足球场别无二致。  “没想到,我们村里也有了这么高大上的足球场。”汇仓村3组村民黄海涛笑着告诉记者,镇上很多孩子喜欢踢球,以前没有场地,孩子们大多随便找个地方争抢一个足球过过瘾。“现在,新建成的足球场不仅满足了孩子们踢球的需要,还成了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石墙镇副镇长罗彦生介绍,足球场按照五人制标准足球场的尺寸建造,地面铺设了人工草坪,球场四周配有防护网,还配套建设了停车场。  “考虑到球场的利用率,我们在选址时便选择建在石墙镇中心校旁,并由学校运营,而且球场还采用太阳能灯照明,满足孩子和村民夜间踢球的需要。”罗彦生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废弃土地、闲置空地、村社边角地等各种资源,在城区周边以及木凉镇汉场坝村、南平镇兴湖村、兴隆镇金星社区、大有镇石良村等地兴建五人制标准足球场18个,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2022-10-11

生态与产业“共美”村民生活比蜜甜

            三泉镇莲花村3组村民蒲天华在管理蜜蜂。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近日,三泉镇莲花村3组村民蒲天华正在查看自家中蜂的养殖情况。“这段时间正是蜜蜂酿蜜的时候,八月中旬就可以收割了,一年主要就看‘这一趟’。”蒲天华说。   在蒲天华的养蜂场,只见一个个蜂箱散放在树林中,辛勤的蜜蜂在蜂箱里忙进忙出,“嗡嗡”声不绝于耳。对于蒲天华来说,这些飞来飞去的蜜蜂就是他的宝贝,是让他日子变甜的“伙伴”。   “我们这里蜜源好得很,有五倍子、柴胡等,出产的蜂蜜很受顾客喜欢。”蒲天华自豪地说,因为蜜好,他的蜂蜜也卖得贵,一公斤要卖300元,但仍有不少中心城区及周边的客人前来收购,而且大都是“回头客”,一次要买二三十公斤。近几年,凭着养蜂,蒲天华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6年,他家还建起了4楼一底的砖瓦房。   莲花村面积4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生态非常好。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中蜂产业,中蜂发展到了1000多群。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畜牧发展科副科长梅宏远介绍,我区蜜源植物2000余种,具备发展中蜂养殖的良好生态条件。目前饲养有中蜂13.7万群,蜂产品年产量1500吨,产值达1.8亿元,成为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来,我区将中蜂养殖作为一大特色产业进行打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建立重庆市级“中华蜜蜂保护区”,同年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金佛山中蜂蜜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金佛山中华蜜蜂注册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同时,我区不断推进蜂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及与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区蜂农达4500多户,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养殖大户50户,纯收入上10万元的养蜂户达60多户;拥有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46个,蜜蜂家庭农场172个,蜂农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

2022-08-05

向日葵花迎风开乡村振兴生机浓

        村民在地里为向日葵抹芽、除草。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眼下正是向日葵绽放的季节。6月28日,走进水江镇长青社区的向日葵种植基地,只见一株株挺拔的向日葵争相吐蕊,一簇簇鲜黄的花盘竞相绽放,随处可见绿叶黄花,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长青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福木介绍,每年6月底避暑季开始,村里的向日葵也到了开花的季节。在盛夏的天光云影中,朵朵金灿灿的向日葵与田间晴空融为一体,宛如画作,美不胜收。陈福木说,向日葵的种植不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风景,更为村民增加了致富新渠道。   近年来,长青社区依托高山避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激发村民从事乡村旅游的热情,农房变客房、家园变景点,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虽然社区有避暑条件,但因缺乏可观赏的景点,让来此避暑的游客感觉“缺乏耍事”。   为此,社区“两委”将发展观光景点提上议事日程,在出谋划策、相互协商后,决定由长青社区居委股份经济联合社统一规划,发展打造500亩向日葵基地,并形成“租金+分红”的运行模式。“向日葵既可赏花,又可榨油,村民还能分红,一举多得。”陈福木说。   同时,社区还规划打造了两个示范带,一个把4个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农业社作为纳凉避暑带,这一带以经营农家乐、发展避暑经济为主;另一个把3个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农业社打造成观光体验带,实施30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打造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生态旅游路线,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2022-06-30

杨梅缀青枝 采摘正当时

       游客在园内采摘杨梅。记者 刘晓娟 摄        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杨梅,红里透黑、晶莹剔透。记者 刘晓娟 摄   南川网讯(记者 刘晓娟)当前,骑龙镇石河村杨梅风情园的杨梅陆续进入成熟期,不少市民慕名前往基地采摘尝鲜,体验近郊游的乐趣,共享夏日“梅”好时光。   6月17日,走进骑龙镇杨梅风情园,一颗颗鲜红饱满的杨梅挂在枝头随风摆动,翠绿中的点点红艳更显夺目,游客们三五成群在果林里穿梭,体验采摘的乐趣。   看着红里透黑、晶莹剔透的果子,大家都忍不住品尝起来。游客冉庆梅一大早就和朋友一起来到杨梅基地,体验采摘的乐趣。“家里人喜欢吃杨梅,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到这里来摘杨梅,今天准备多摘一点,回去一半当水果直接吃,一半用来泡杨梅酒。”冉庆梅说。   近年来,骑龙镇致力打造“骑龙杨梅”品牌,2015年引进浙江业主在石河村流转土地800亩,打造了石河杨梅风情园,成立了南川区吃又想杨梅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管理,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杨梅科学管护技术得到了升级和推广。   骑龙镇因生态环境良好,产出的杨梅“甜度足、色泽好”,深受消费者青睐。在这里,直径30厘米以上的野生杨梅树达1200多株,其中树龄在100年以上的也有400多株,有些甚至要两三人才能合抱,是远近闻名的“野生古杨梅之乡”。   据了解,今年骑龙杨梅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预计采摘时间将持续到6月底。   入园须知:门票10元一张,1.2米以下小孩免门票,杨梅带走15元一斤。   采摘路线:G65包茂高速渝湘路段行至水江下道—桥塘—骑龙镇杨梅基地。

2022-06-21

三泉镇“唤醒”撂荒地助力乡村振兴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6月9日,三泉镇半河社区5组,村民们在地里挥舞锄头、播撒肥料、栽种高粱,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这几天忙得很,正是栽高粱的时候。”村民吴秋容说:“这片地原本是撂荒地,开垦出来后,不仅让我们实现就近务工,每天还有120元工资,好得很!”   50多岁的吴秋容原来长期在外打工,可如此一来家里就无暇顾及。去年起,村里引进企业在半河社区流转撂荒地发展产业后,需要大量工人对撂荒地进行开垦,并开展后续作物栽种工作,吴秋容前往应聘,顺利找到了工作。   据了解,三泉镇半河社区、风吹村自去年起全面整治利用撂荒耕地,并用于发展高粱、玉米。“我们通过引进企业带动发展的模式,实现高粱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二三十名村民实现固定务工,工资收入每月2000元到5000元不等。”三泉镇半河社区5组组长韦中永说,撂荒地整治后带来的好处,村民都深有感触。   “撂荒地整治出来后,家里的环境都变好了。”村民曾水生说,曾经他家房子前后杂草丛生,进出家门只有一条小路。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曾水生家房前屋后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杂草变成一片片高粱地,一条产业路经过他家房前,房前院坝平整而宽敞,生活环境、出行环境都因撂荒地整治得到改善。   今年,三泉镇多措并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积极引导村民整合土地、合作社资源,提升复耕复种条件。同时不断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多方整合撂荒地及周边资源,采取土地流转承包、置换等多种措施,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复耕复种,“唤醒”越来越多的撂荒地,以点带面助推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在全镇遍地开花,助力乡村振兴。

2022-06-17

白沙镇:“稻鱼共生”助力乡村振兴

        顺竹村村民往水田里投放鱼苗。 记者 罗苑瑜 摄   南川网讯(记者 罗苑瑜)5月31日,白沙镇顺竹村的稻田里,村民正往田里投放鱼苗。这是该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的“稻鱼共生”模式,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增产增收。   顺竹村位于白沙镇后山,“因为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受到限制,立足村里实际,我们正着手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孝开介绍。   李孝开说,村里通过多方考察,在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的指导下,选取了“稻鱼共生”模式发展水稻和水产项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顺竹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牵头,村民以105亩稻田入股,选取统一的水稻品种,并在稻田里喂养鲫鱼,实现一亩田两份收入。   “稻鱼共生”可带来一举两得。在稻田里养鱼,鱼的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取食水稻害虫,降低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品质,而产生的排泄物还会作为肥料滋养水稻的生长。秧苗间的空隙则成为鱼生存的空间,鱼在水中游动相当于松动了土壤,可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等到水稻枝繁叶茂时还成为鱼躲避天敌的绝佳场所。   顺竹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合作社邀请专家为养殖、种植提供技术支持,选取统一品种,待到水稻成熟后,再统一进行精包装,打造品牌推向市场。鱼儿经过半年以上的生长后,合作社再进行统一回收、销售。最后,销售所得由合作社、农户按比例进行分配。以此促进粮食提质,农民增收。

2022-06-02

鸣玉镇以花为媒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

          村民在栽种向日葵。记者 聂灵灵 摄   本报讯(记者 聂灵灵)今年3月,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日均游客接待量达到1000余人次,当地村民从未想过昔日偏远落后的小乡村会有如此高的“人气”。凭借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油菜花海的“乡村游”思路,鸣玉镇着实火了一把。如今油菜花赏花季已过,鸣玉镇又种下向日葵,继续为“乡村游”添砖加瓦。   近日,记者在该镇看到,不少村民正在田间劳作,有的忙着把栽种完油菜的土地重新翻耕,有的忙着栽种向日葵。“计划种植向日葵150亩,包含食用型葵花和观赏型葵花,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吃到新鲜的瓜子。”村民卓正洪说。   卓正洪是当地村民,流转了80亩土地发展向日葵,他认为抱团发展远比单打独斗发展效果好,油菜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村民用土地入股发展五彩花田,不仅有一笔流转费,还能在花田务工,游客多了以后还可以售卖自家的农副产品,远比外出打工轻松。   “‘乡村游’要给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感,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实现了3月赏油菜花、6月闻稻香,预计8月,150亩向日葵花海将开满田间地头,呈现出‘乡村游’的又一新景观。”鸣玉镇副镇长杨军说,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在“稻、鱼、油、豆”四大产业上做文章,产业按照“政府+基地+联合社+农民”的开发建设模式,以水稻、油菜、向日葵等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由农户、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三方共同入股组建股份联合社,再按照“433”模式对净收益进行分红。发展产业的同时,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设计,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打造景观示范点,将农业、美学、环境等完美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匠心独具、风景如画的美丽秘境。   “油菜花为我们带来希望,我们也看到‘乡村游’带来的好处,村里村外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还增加了。”村民谭继秀分享着她的亲身经历,一亩地入股油菜花田,政府既给了补贴,还引导他们统一发展,五色油菜花田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观赏打卡,游客多了,邻里乡亲开办起农家乐、小卖部,销售起土鸡土鸭、绿色蔬菜……只要肯干就能增收。   正当记者在向日葵栽种现场与村民聊着乡村振兴的变化时,远处一名村民扬起手中的向日葵说:“生活就像手中的花一样,自己种下希望,等到花开时又是我们收获幸福时。”

2022-05-31

白沙镇生态桃园邀你来采摘

        游客正在采摘新鲜的桃子。记者 罗苑瑜 摄   南川网讯(记者 罗苑瑜)5月24日,记者在位于白沙镇分水村的生态桃园看到,不少游客正在采摘新鲜的桃子,桃园里一派热闹景象。   走进桃园,阵阵果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在桃叶的映衬下,一个个桃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据桃园负责人徐正红介绍,桃园经过4年时间打造,今年首次迎来丰收。桃园现有基地200亩,栽种了胭脂脆桃、黄桃、蟠桃、水蜜桃等多个品种。本月中旬进入采摘期,可持续到10月。   “桃子清脆可口,还很有水分。”来自中心城区的游客彭敏吃了桃子后说,“在桃园里亲自采摘,比在水果店买现成的更有乐趣,这种田园生活很适宜带着家人、孩子来感受。”   此外,桃园中还修建了不少采摘便道,桃树做了适宜采摘的修枝和压条,不论是在园中漫步还是享受采摘之乐都很便利。除了有香甜的脆桃迎接游客,桃园在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在桃园的一侧设有停车场和卫生间,为游客提供方便,附近也有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可口的农家饭菜。

2022-05-27

南城街道:依托生态优势促进群众增收

    ■ 记者 梁向红  南城街道作为我区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该街道以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景区为依托,紧紧围绕景城融合发展道路,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公路通  旅游公路连接景区和城区  从城区驱车前往金佛山景区,在高速公路文凤下道口下道,一条宽敞整洁的天马旅游公路展现在人们面前。  天马旅游公路全长7.36公里,宽16米,建设有分离式隧道——严家坝隧道,全长640米。这条旅游公路一头连接着城区,一头连接着景区,大大缩短了城区到景区的距离,也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天马旅游公路通车后,我们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越来越多了。”三汇村村民戴军在天马旅游公路旁经营了一家农家乐,如今生意蒸蒸日上,“做梦也没想到,家乡会成为旅游景区,我有一天也能回到家里经营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戴军说。  为了方便游客休闲娱乐,天马旅游公路沿线铺设有健身步道。公路旁是大溪河的支流石钟溪,河道综合治理后,石钟溪更宽了,水也更清了,成为游客和当地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近年来,万隆村、三汇村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农村改厕等,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沿线兴办了农家乐近30家。  产业兴  多个旅游打卡地引客来  在文凤下道口,紧靠石钟溪旁的凤凰岛果园,果香满园。果园业主韦中卫介绍,园里种植了樱桃、枇杷、桃树、李树等多个品种的果树,前来采果的游客络绎不绝。  趋车前行,古韵廊桥度假酒店映入眼帘,远远看去,山坡上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古色古香,走进酒店内,具有苗族特色的建筑、园林式的景观、随处可见的石磨等,美观而独具特色。酒店总经理刘春生介绍,天马旅游公路通车后,依托金佛山景区旅游资源,酒店年接待量近10万人次。  越往景区行驶,海拔越高,景色也越美,尤其是夏季,因背靠金佛山,景区退凉很快,下午四五点温度就降下来,凉意十足。这里优良的自然条件吸引不少业主前来投资,星空露营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该基地负责人黄媛介绍,随着到景区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到露营基地露营、小住的客人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夏季,前来打卡游玩的客人最多。  特色显  休闲康养成全市示范  近年来,位于该街道的良瑜国际养生谷森林康养基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里海拔1000至1300米,有天然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夏季这里有天然的“森林氧吧”,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冬季这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是赏雪游玩的胜地。  康养基地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健康养生”为特色,走出康养项目固有模式,由“休闲娱乐区”“运动健康区”“森林康养区”“谧林住假区”四大功能区构成,建设有千亩生态农场、森林运动场所、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康养设施,同时开展绿道骑行、森林步道、森林瑜伽、自然教育等森林康养项目,是一个全龄段、全季节的度假生活区。  “交通方便,设施设备齐全,带上家人、孩子来这里的林荫步道散步游玩,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游客王先生说。  今年,良瑜国际养生谷成为重庆市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吸引许多区内外游客打卡。  下一步,南城街道将紧紧围绕景城融合、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带领沿线农家乐做大、做优、做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2022-05-25

河图镇中图村:打造“稻渔基地”实现一地双收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河图镇中图村村民正在“稻渔基地”忙着移栽秧苗。   “眼前的这片田以前由村民分散种植,现在集中起来打造‘稻渔基地’,村民不仅入股分红,集体也有收入。同时,基地还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既有稻谷飘香,又有美丽风景。”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介绍,今年,由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原来村民一家一户种植的田地集中起来,发展鱼稻共生综合种养业,在180亩稻田里按每亩600尾鱼苗进行投放,村民则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联合社。   唐科忠说:“基地种植的是‘宜香优2115’优质水稻,目前该品种大米市场售价每公斤24至30元,稻花鲫鱼价格为每公斤30元。”   河图镇农服中心主任周小波介绍,近年来,河图镇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优质稻、板栗、有机蔬菜、茶叶等支柱产业。   去年来,中图村对现有房屋、庭院、主干道进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旧房919户,对鸣大路沿线农户农房及周边环境进行“五清一改”,打造干净整洁宜居环境。   环境变靓后,乡村旅游也热了起来。去年,河图镇举办了“农民丰收节”,游客与当地村民一起分享丰收喜悦。今年,河图镇决定在中图村实施“稻渔基地”建设,以鱼稻共生综合种养业为支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人居环境示范点”,为今年的乡村旅游和“农民丰收节”搭建平台。   周小波说,接下来,“稻渔基地’将以鱼稻共生综合种养业为基础,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旅游线路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村庄绿化美化,打造集“产业+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2022-05-24

农业社会化服务 种田可“唤”保姆

     ■ 记者 黎明   5月6日,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榆栋找到南川区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洪远,商谈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事情。   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今年在河图、三泉、峰岩、福寿等乡镇流转6000多亩土地种植高粱。眼下正是高粱种植季节,需要专业的队伍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于是罗榆栋找上门来。   “我们合作社可以提供机耕、机播、机收和无人机播种、喷药、消毒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既省人力,又节约成本……”郑洪远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介绍起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郑洪远介绍,就在此前的4月20日,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在古花镇古花村为一名业主完成了700多亩糯玉米的种植。   “我们合作社组织了6台套耕作机械、8名机手,完成了700多亩糯玉米的移苗。”郑洪远说。   郑洪远介绍,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合作社,2021年为农业公司、大户、农户提供耕、种、收等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5000亩次。   前年,合作社购置了6台植保无人机。郑洪远带着记者来到了无人机库房,只见一架架四翼植保无人机戴着保护套,像出征的战车。   “无人机可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可以喷药、喷叶面肥和浇水,也可以制种、播种。装一箱药水,每次可以喷洒10到20亩,喷洒出来的液体呈雾状,比人工喷洒更均匀,区域更广,效果更好。以前工人背着药箱喷药,一天最多能喷几亩稻田。现在用上无人机,100多亩稻田一天就喷完了。”郑洪远介绍,2021年,他们利用无人机在水稻、果树、林业、茶业等方面服务50000亩次。完成政府采购11个乡镇统防统治无人机作业30000亩次。   “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不仅仅是省工省力,还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新模式的推广,让农民种田有了奔头。”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类型多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其他各类农业服务专业户,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目前,全区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达到60家,从业人员150余人。

2022-05-12

水江镇“四好农村路”铺就发展“快车道”

     ■ 记者 黎明   近年来,水江镇在山水、长青等16个村(社区)修建“四好农村路”136条,约161公里。今年,该镇还将建设大佛岩至庙湾等产业路、连接路12条,总里程24.2公里。道路的不断优化完善为水江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助力水江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好农村路+民生”   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政府花钱修的这条路,让我们出行很方便。”5月5日,提起公路建设,水江镇长青社区2组村民杜民生说,原来的山路崎岖,一下雨就很泥泞,出行和生产都十分不便。去年,水乐路、水山路等国省道改建完成,他家到公路的土路也实施了入户便道硬化,出行不再难。   近年来,水江镇新安装“四好农村路”护栏54公里,新建招呼站30个、招呼点36个。争取资金300余万元,实施了入户便道硬化项目,解决道路不畅问题。同时,全力落实“路长制”,把农村公路管好、护好、运营好。投入资金对黄泥、石茂等村受毁严重道路进行集中养护,保障了该镇农村道路安全运行。   “四好农村路+产业”   公路通道成致富路   “今年花椒长得好,估计可增产两成。现在路修好了,大卡车可以直接到基地装货,大大节约了成本。”当天,水江镇双河社区3组的国中德正全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左国木望着满山丰收在望的花椒树喜滋滋地说。   水江镇以“公路+产业”的模式,打通交通动脉,助力产业发展,今年,该镇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1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4.2万亩、1.8万吨以上。在保持精品蔬菜、香菇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花椒、魔芋等新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绿色生态为基调,产村融合的产业特色。   “四好农村路+旅游”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长青社区的“四好农村路”是该镇“公路+旅游”的典范。铺好农村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每到夏天,搭吊床、看风车、拍美景、吃美食、住民宿。   长青社区3组村民郑远洪感慨道:“公路建成后,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进出方便了,来游玩的人也多了。”   该镇还加大“农旅融合”力度,目前兴茂乐村康养旅游度假区已经初具规模,高空拓展、运动基地、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新引进的“山语涧康养旅游小镇”项目、归望云湖、长青森林公园等项目入驻,给水江带来了人气和消费市场。目前乐村片区具有观光休闲养生避暑等功能的农家乐14家,每年可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附近村民增收。

2022-05-07

“老青年”创业记

        雷光国和妻子李兴淑一起打包绿壳鸡蛋。记者 李佳遥 摄   ■ 记者 李佳遥   4月21日,记者来到福寿镇农胜村兴蜀果蔬种植家庭农场,这里有着福寿镇规模最大的养鸡场,每年出栏6000余只鸡。   到达的时候太阳当空照,鸡舍掩映在树林中,四周草木繁茂,一只只毛发黑亮的乌鸡在此惬意度日,有的在树荫下眯眼休憩,有的在圈舍里和同伴嬉戏。   走进鸡舍,只闻鸡鸣,不见鸡粪,更闻不到臭味,顿时觉得这个养鸡场不一般。转而问业主雷光国其中的奥秘,他得意地笑了笑,说:“奥秘就在眼前的发酵床圈舍。”   “鸡舍采用了发酵床技术,地上铺了锯木面、稻谷壳,加入益生菌后,鸡的粪便很快就被分解了。”雷光国说,发酵床圈舍干爽舒适,每5年更换一次,其间只需适时补充益生菌,不用清扫鸡粪,节省人力物力,一两个人就可以打理好整个鸡场。   从决定发展养殖业的那一刻,雷光国就意识到不能走传统老路,只有走绿色生态养殖之路才能够持续发展,于是不惜花高价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购买了这套发酵床养鸡技术专利,用科技赋能农业。   除了圈舍有“名堂”,雷光国养的鸡也不简单。雷光国告诉记者,他先后前往各地考察了多种名优土鸡,最后选定三种乌鸡,但发现它们各有优劣——三峡乌鸡成鸡只有1公斤多,但绿壳蛋率高;旧院黑鸡成鸡2公斤左右,体重适中,但绿壳蛋率不高;沐川黑鸡堪称乌骨鸡之冠,全身片羽黝黑、泛蓝绿色光彩,皮肤、冠、肉、骨等均为黑色,成鸡3公斤左右,体型偏大。   “能否把3种乌鸡杂交,各取其长呢?”雷光国咨询专业人士,得到肯定答复。于是,他购进3种土鸡进行杂交,成功培育新品种,将其命名“福寿乌鸡”,并注册商标。   福寿乌鸡成鸡2公斤左右,鸡肉鲜嫩,绿壳蛋率85%以上,据检测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蛋黄呈橘黄色、清稠,蛋白细嫩,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雷光国说,他养殖的鸡不打一点广告,畅销全国,凭品质打天下。见记者半信半疑,他从屋里拿出一大摞快递单,说这只是最近几天发出的订单,并翻看他的微信朋友圈,的确没有一条广告。   不打广告却能畅销,这又是为什么呢?   雷光国说,他2016年开始养殖乌鸡,2017年首批乌鸡出栏,出栏后就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品尝,大家对鸡肉赞不绝口,主动帮忙打广告,至今全靠口碑推荐和老顾客复购,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今年是雷光国返乡创业的第七年,说到创业的起源,他笑着说,自己曾在中心城区某外贸公司工作了几十年,随后又开办了一家服装公司,生意做得红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告老还乡,安度晚年成了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雷光国想到农胜村山清水秀,森林茂密,但有不少土地闲置,他开始考虑盘活闲置土地,返乡创业。随后,他流转了60亩土地,并注册成立兴蜀果蔬种植家庭农场。   如今,家庭农场生意兴隆,福寿乌鸡、绿壳蛋供不应求。雷光国对于这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生活很是满意。他告诉记者,安度晚年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他觉得带着知识、技术、资金回到农村,择良田,傍美景,当个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发挥余热,更适合他这个“老青年”。

2022-05-05

赤松茸种出好“钱”途

       宋建从地里采收的新鲜赤松茸。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订单排好了,估计今天还要采1000公斤。”这几日,重庆马家屋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建在自己的赤松茸基地,忙着安排工人采收、分拣、装箱、发货……目前,赤松茸单日销售量已经达到2000公斤。   该基地位于黎香湖镇和白沙镇交界处,连绵起伏的大山间,一块块原来撂荒的土地被平整出来,一个个赤松茸“隐藏”在土地杂草间,用白白胖胖的身体撑起一把棕褐色的小伞,扒开草丛发现,赤松茸有单独生长的,有扎堆生长的,每一个、每一堆都长势喜人。   宋建介绍,目前,公司的赤松茸室外种植基地有85亩,是去年11月种下的,今年3月开始采收,每季采收期为20天,中间间隔3天再次采收,采收期将持续到6月,目前已经开始采收第三季,单日采收量从500公斤到2000公斤不等。受前期天气影响,赤松茸还未达到最高产量,在后续气温、雨水、光照相对稳定后,预计在第三季尾声每日采收量能达到4000公斤。   “基地里的赤松茸品质相对稳定,所以市场销售渠道和价格都比较可观。”宋建说起近来赤松茸的销售情况,按捺不住脸上的笑容,“赤松茸销售分四个等级,特级品质最好售价能达到每公斤160元,就连赤松茸菜菇每公斤售价都能达到12元,亩产1500~3000公斤,平均每亩能卖出2.5万元。”   为了给市场提供品质较高的赤松茸,宋建在基地新建400立方米的冻库,还添置了载重8吨的冷藏车,对赤松茸进行保鲜运输,确保客户收到的赤松茸新鲜、品相好。据了解,目前,宋建已与上海、江苏等城市搭建起销售渠道,与重庆38家连锁餐饮店和4家星级酒店签订了赤松茸销售合同。   赤松茸发展前景旺盛,基地的工人也跟着鼓起腰包。宋建说,基地带动黎香湖镇、白沙镇近30人在此长期务工,帮助解决当地留守老人和妇女务工难的问题。

2022-04-29

河图镇:产业振兴振出 “三大变化”

     ■ 记者 黎明   4月18日,河图镇中图村6组的蓝莓基地里,村民在管护基质钵里的蓝莓苗。   今年65岁的李国淑已经在基地干了两个多月了,她说:“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60元,家里4亩多地也流转给了联合社,还有分红,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   记者从河图镇了解到,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河图镇建立了一套“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发展茶叶、优质稻、蓝莓、蔬菜等产业。目前该镇由联合社整合的土地占全镇土地的50%,5个“空壳村”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中,中图村的全部土地由合作社集约化整合经营,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河图镇农服中心负责人周小波介绍,该镇以乡村振兴、“三变”改革为切入点,把产业振兴作为抓手,结合农户的利益分配和就业等问题,通过产业振兴,给农村带来三大变化。   第一是村民务工挣钱有“门”了。如长坪村、冒水村发展2000多亩茶叶,虎头村500亩蔬菜基地,中图村200亩稻鱼基地,骑坪村150亩蔬菜基地,让村民家门口务工挣钱。   冒水村在家人口约500人,每年茶叶基地付给村民的务工费有50多万元。   “以前村里无产业,村民无事干,现在到基地务工,有了一笔稳定收入。”中图村村民黄文春说。   第二是“空壳村”变“实”了。如冒水村原来就是集体经济账上为零的“空壳村”,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   自从2019年成立了冒水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打造茶叶基地后,该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收入,也让大家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不但能留得下人,还吸引了优秀人才加入。大学毕业生张兰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在城里开店,现在成为该村“本土人才”。   第三是村民的思想变“活”了。在长坪、冒水两个村的茶叶基地,为了保证基地务工村民的伙食,合作社决定以每人每顿10元的标准,让大家轮流做午饭。于是出现了大家比着给乡亲做好吃的场景,你家今天有炒腊肉,明天我家照旧,还要推豆花,一派和谐景象。   河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在基地务工的这部分村民,大多是六七十岁、缺乏劳动力的人,通过产业振兴的带动,这部分人有了收入,夯实了群众的收入基础,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2-04-24

“请来德隆喝好茶” ,首届千年金山红古树茶采摘节开幕

         图①:首届千年金山红古树茶采摘节开幕式现场,茶艺师进行功夫茶表演。记者 聂灵灵 摄        图②:茶农爬上茶树采摘茶叶。记者 聂灵灵 摄        图③:生态农产品集市巡游现场。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万年金佛山,千年金山红。”4月21日,首届千年金山红古树茶采摘节在德隆镇茶树村开幕。   悠悠鼓乐回荡山间,阳光洒入漫山遍野的茶山。据了解,唐人陆羽所著《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生长于金佛山、柏枝山两山低谷中的野生古茶树,与《茶经》所述巴山峡川中的高大茶树相似。茶树村现存一棵高7米有余、树径约60厘米、树龄超千年的野生古茶树,被誉为“茶树鼻祖”。   开幕式上,茶农们请水祭茶,祈求风调雨顺、古树茶丰收、采制顺利、产业兴旺。   “看山啦,茶醒了……”随着茶农喊山声的响起,茶农挎上竹篓、走进茶山,爬上茶树,开始采摘春茶。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嫩芽挂在枝头,茶农们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来回飞舞,将一片片鲜嫩的芽尖采下。   “由古树茶制作出来的金山红,是不可多得的好茶。”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勤晋如此评价道。近年来,我区联合重庆古树茶研究院,对古树茶展开种源保护、种植技艺、制作工艺等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在保持古树茶天然价值、古法制茶工艺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量产出多款高品质古树红茶产品,并打造出“千年金山红”这一品牌,“千年金山红”获得中国“金芽奖”、重庆十佳茶叶产品、重庆十大优秀茶叶产品、重庆外事好礼、2018年驻华使节与商贸企业家新年对话会指定用茶、2018北京国际茶业展唯一指定红茶、中国(巴渝)红茶创新标志性品牌、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旅游文创产品等诸多殊荣,千年金山红传统制作技艺也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摘节当天,德隆镇还举办了生态农产品集市巡游,向游客展示了德隆羊肚菌、红参、金山红等特色产品,同时,农户把自家散养的土鸡、自制老荫茶、天然生长的刺老萢等农副产品带到现场售卖。游客汪女士说:“靠着在当地大量发展古茶树,衍生出来的茶产品绿色环保、口感佳,卖出了好价钱,村民实现了生活的小康,德隆让我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了解,德隆镇现有古树茶8000余亩,年产鲜茶叶10余万公斤,年产值800余万元。如今,古树茶被村民视为“致富树”和“摇钱树”,为村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同时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建设。

2022-04-22

大观镇上榜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公示公告,我区大观镇上榜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近年来,大观镇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育产业调整结构初具规模,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建成以猕猴桃、樱花、荷花等为代表的“12+N”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力蓝莓、精品果蔬、茶叶三大支柱产业,建成2万亩主导产业基地。   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全力服务以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为主的重点项目建设,落地企业23家,嘉蓝悦霖、中佳信药业、百味珍药业、大观茶业等一批企业投产,三不加食品、金辙机械制造、柠柒农业等企业运行稳健。   发挥资源优势,在“乡”字上做文章,建成游玩体验多元、乡村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十二金钗大观园”声名远播。   接下来,大观镇将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依托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发展消费品工业;依托田园新城打造四季皆宜的健康产业,打造四季康养“第一居所”;依托油茶精深加工项目打造油茶产业,把油茶产业建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样板;依托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壮大茶叶产业;依托蓝莓精深加工项目打造蓝莓产业,将大观建成重庆蓝莓之乡、全国蓝莓产业强镇;依托大观原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2022-04-22

南城街道半溪河村:绿叶变身致富叶

        加工完成的茶叶散发着茶的香气。记者 梁向红 摄   ■ 记者 梁向红   雨后的南城街道半溪河村茶山,空气清新,漫山的茶树吐露新芽,青翠嫩绿,一阵微风拂过,散发阵阵茶香。   4月15日一大早,村民们便来到茶山采茶,右手拿住芽头,轻轻向上一提,一芽一叶的茶叶便摘了下来。村民们常年在这里采茶,手法娴熟,动作轻快。   “我们每年都来采茶,在春茶采摘期间,可以收入五六千元。下半年我们还会来帮着管理茶园,施肥、除草,一年在茶山收入过万元。”年近六旬的村民符冬珍告诉记者。   村民增收,得益于茶山的不断发展。南城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华是当地有名的种茶人,这里的茶叶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一直深受市场喜爱。   基地里每隔几梯茶树,便安装有管道。周华介绍,安装的是水肥一体灌溉用的管道,山上的蓄水池里,备有水、牛粪、油饼,通过管道将水肥引到基地灌溉茶树,保证茶树的营养和所需水分。经过有机肥的灌溉,茶叶品质和产量将得到提高。   这段时间,周华大部分时间在工厂制作茶叶。为了提高茶叶的加工品质,他还新添置了一台微波杀青设备,不同于传统的杀青机,新设备能做到不破坏茶叶的色泽,使成品茶叶的品质更加稳定。   近年来,周华成立专业合作社,现有茶园3000余亩,其中改良茶园1300余亩、老茶山1700余亩,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名山131、巴渝特早、云南大叶种等。合作社有标准厂房2200余平方米,年产干茶50余吨,年产值约160余万元。   南城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南城街道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城街道积极引导业主发展壮大茶叶产业,先后在半溪河村成立南城茶叶专业合作社、能健茶业有限公司和茂建茶叶种植股份合作社,茶山总面积扩大到8000余亩,新建厂房1500平方米,每年提供劳务用工2万个。   同时,改善半溪河村的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新建和改造村级道路、产业路、便民路合计55公里,改厕471个,安装路灯350盏,安装天然气1000余户。建设“茶山花海”工程,建有观景亭,栽种桃树、李树,培育行道景观。   南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南城街道将发展体验式农业,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为一体的茶文化体验基地,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2-04-20

“老蜂农”辜建明的新生活

     ■ 记者 黎明   4月13日,大有镇水源村7组蜂农辜建明正在查看自己养殖的中蜂。只见几十个蜂箱安放在房前屋后的树林中,每个蜂箱前,蜜蜂不断飞进飞出,辜建明脸上满是专注。   “我们水源村蜜源丰富,早春有野桂花、野樱桃、灯台树、桐花、刺泡等,夏天有黄柏、漆树,秋天有刺龙泡、五倍子、玄参……花的种类多,产的蜂蜜质量好,不愁卖。”辜建明介绍。   今年59岁的辜建明,是从父亲手里接过蜜蜂养殖的接力棒。   “从小就喜欢养蜜蜂,以前是小打小闹的老式养蜂,现在是规模化的新式养蜂,把养蜂发展成了产业。我以前对养蜂一知半解,全靠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举办的技术培训,让我掌握了养殖技术。”辜建明说。他原来是用老蜂桶养殖,最多19桶。2008年开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新式蜂箱养蜂,并运用分蜂技术,蜂群从过去的40多群增加到现在的120群。   养蜂多年,辜建明通过自身努力和摸索,有了自己的一套养殖方法,他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蜂“土专家”。   “中蜂养殖技术性很强,技术不到位,就很容易让蜜蜂逃跑或造成蜜蜂死亡。村里只要是想养蜂的找我学技术,我都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辜建明说。   如今,辜建明成立了甘美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说,现在每公斤蜂蜜能卖到240元,一年收割500公斤左右,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   辜建明是我区大力发展中蜂养殖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中蜂养殖,采取送蜂箱、送技术的形式,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区有蜂农4390户,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大户50户,纯收入上10万元的养蜂户达60多户。

2022-04-15

西城街道:融合发展 城乡共美

    ■ 记者 黎明   春风十里,桃李花开,走进西城街道永合社区的水果基地,白的是李,红的是桃,满山遍野是花的海洋;站在永隆山上,俯瞰西城,只见秀美的凤嘴江穿城而过,街道宽敞洁净,凤嘴江亲水休闲公园沿河两岸绿草如茵。   近年来,西城街道以党建引领全局,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打造“红色家服务”党建品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描绘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幸福蓬勃发展的美好画卷。   乡村振兴 桃李芬芳   近日,西城街道永合社区5组村民李先琼正在管理她家的晚熟李。“你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定是个丰收年。我家有10多亩李子,去年毛收入5万多元。为了保存李子,我们这里还要建冷藏库呢。”   “这几年社区发展了李子1700多亩,但基本上是村民散户种植,难成气候,现在我们要打造永合桃李综合产业基地,主要内容为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农旅融合。”永合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文祖华介绍,基地规划建设千亩晚熟桃李基地、万米李花大道及万米油菜花观赏带;发展桃子和李子共3000亩,蔬菜、玉米、猕猴桃各200亩,花椒400亩;建设蔬菜采摘体验家庭农场、千亩采摘玉米体验基地,构建种植、观光、采摘、度假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该社区还同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李家坝30余户农舍进行改路、改房、改厕等“五改”,规范家禽养殖,建立村规民约,实施垃圾分类。加强基层治理,打造法治小院。   山上是满坡桃李,山下是碧绿的蔬菜。沿着蜿蜒的通村公路前行,只见民居亮丽多彩,硬化的道路四通八达,乡村已换新颜。   治理共振 繁荣城乡   走进龙济桥社区的“金佛山小课堂”,志愿者正为学生辅导功课、开展实践活动……   “龙济桥社区原为城郊农村社区,随着社区由农村变城市,村民变居民,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和矛盾的焦点。”龙济桥社区党委副书记苟朝彬介绍。   2020年,龙济桥社区围绕“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目标,在全区率先开展“三事分流”工作机制试点,探索形成“龙济有约、龙济议事、龙济回音、龙济服务、龙济课堂、龙济公约”的“六个龙济”治理路径。   “龙济有约”集需求。龙济桥社区变被动为主动,以“走访约+网络约+来访约”三种模式,收集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实现群众事有地说、群众难有人帮、群众怨有人解。   “龙济议事”解难题。针对“龙济有约”形成的“治理清单”,按照“小事网格议、大事多方议”的机制,将问题化解在一线基层。   “龙济回音”架起连心桥。对居民反馈的意见问题,按照“三事分流”方式,以“点对点”“面对面”“键对键”的形式逐一回应,形成回音。   “龙济服务”送温暖。社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党群一家亲”志愿服务队为主阵地,招募小区内热心大妈、退休党员、文艺爱好者、学生等成为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金色宣讲、红色温暖、绿色新风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龙济课堂”提素质。社区聚焦辖区儿童、青年及成人群体,以社区文化室为“龙济课堂”阵地,分门别类开设家庭助教班、青年提升班、家风建设班,逐步提升居民素养。   “龙济公约”聚合力。“龙济公约”共有18条,每一条都详细地公布了社区与居民的文明约定,龙济公约实现了居民相处更和谐、居民生活更幸福。“公约”的推出受到小区居民的点赞,实现了促和谐、促文明、促幸福“三促进”。   党建引领 提升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西城街道以党建引领全局,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基层治理这个‘牛鼻子’,推动西城各项工作上台阶。”西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杜仕敏介绍。   近年来,西城街道全力打造“红色家服务”党建品牌,深入实施“示范”敲门行动,成功创建东方红社区南商新天地红色家园,城市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垃圾分类对小区卫生有好处,我们还可以用积分兑换礼品,我很支持。”家住坤罡龙都小区的居民钱昌志说。   西城街道是我区垃圾分类覆盖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示范片区。如今,西城街道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以实际实用的举措积极作为,解决了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该街道依托坝坝加油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通过“好声音”宣讲队、“一家亲”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文艺进社区、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文化志愿活动。

2022-04-11

韦玉国:指拇山下种出“致富草”

     ■ 记者 黎明   “你看,这是我去年撒的黄精种子,苗子都长这么高了。我已经进行了移栽试验,成活率也很高。”近日,大有镇指拇村1组,牛角塘家庭农场负责人韦玉国一边管护中药材一边说。   韦玉国的农场内种植了200多亩中药材,品种有黄精、黄柏、重楼等,亩产值最高达7万元,当地人都称他种出了“致富草”。   韦玉国的父亲爱研究种植中药材,也进行过人工种植,但都是小批量试种,没有形成规模。受父亲影响,韦玉国也对种植中药材有了兴趣,随着黄精收购价不断上涨,韦玉国萌发了把种植中药材作为创业的切入点的想法,从养殖业行业转换为规模化种植中药材。   为了摸清黄精的生长规律,韦玉国白天会上山采挖野生黄精,傍晚就将采挖回来的黄精种上,晚上还会在网络上查询资料进行学习,一学就是深更半夜。   前几年,韦玉国天天都在山上研究如何种中药材,比任何时候都用心,那时候也没有能力请人,就是他自己和妻子一起干。为了试验中药材的种植环境,他还特意建了两个塑料大棚。   韦玉国介绍,黄精本身就是野生的,抗病能力强,种植周期3到5年,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市场收购价每公斤20元左右,每亩产值可达4万元。除此之外,黄精种苗、种子也能单独售卖。黄精采收季节,收购商主动上门收购。   为将黄精产业稳定持久发展下去,韦玉国创办了牛角塘家庭农场,还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高素质农民”经营管理培训,收获了中药材种植和管理的经验。目前,韦玉国苦心经营的药材种植也有了回报,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他还养殖了100箱蜜蜂,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凭着一股韧劲和吃苦耐劳,韦玉国种出了“致富草”,他表示,下一步将以“农场+农户”的方式引导周边村民种植中药材,共同致富。

2022-04-08

茶园披上 “黄金甲”

        3月23日,茶农在乾丰绿色生态茶园采摘明前茶。   近年来,我区将全区12万亩茶园打造成绿色有机生态茶园,推广土地测土配方施肥,用农家有机肥替代化肥。在病虫害防治上禁止施用农药,采取在茶园安置“粘虫黄板”进行物理杀虫,达到无公害生产茶叶,以茶叶品质增大市场占有率。   瞿明斌 摄

2022-03-30

朱远俊:鸵鸟养殖托起致富梦

     “来来来,欢迎,赶紧到凉快的地方。”近日,走进福寿镇白岩村朱远俊养殖场,一阵热情而浑厚的中年男声传来,他便是养殖场负责人朱远俊。   在养殖场内,一排整齐的圈舍下,标准化养殖场依次排开,孵化区、饲养区、工作生活区。红色的琉璃瓦,雪白的砖墙,一群高高壮壮的鸵鸟正在吃食。   朱远俊早年在家务农,卖过猪饲料、开办过养猪场,后外出至重庆沙坪坝、河南郑州、浙江绍兴等地务工,后返乡养鹅、种天麻。   随着时代变迁,养鹅、种天麻的利润已不那么可观。有一天,一则手机上的小视频吸引了朱远俊的注意——鸵鸟养殖。   朱远俊多方咨询,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了解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想到老家正好有闲置的土地,鸵鸟适宜温暖、干燥、无梅雨、无大风暴的气候,白岩村的气候正合适,且鸵鸟价值大,皮、毛、肉、蛋都可售卖,鸵鸟肉营养价值高,正符合当下绿色环保健康的食用理念。朱远俊在征得家人支持后,立即联系了山东济南的业主,购买了第一批种苗——澳洲鸵鸟,开启了新的创业之路。   创业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朱远俊除了向济南的业主学习养殖经验外,还自己购买书籍学习各种知识。在夜以继日的不断摸索下,他已经学会了自己给鸵鸟打疫苗,掌握了鸵鸟的生活习性,什么时候喂草、苞谷,几个月鸵鸟肉质最好……这些都已经被朱远俊深深记在心里。看着从嗷嗷待哺的鸵鸟苗到现在高出自己一个头的“大孩子”,朱远俊心中满是安慰。   养殖场已由最初的9只鸵鸟增至52只,品种由单一的澳洲鸵鸟新增了非洲鸵鸟,养殖规模由1亩多计划扩充8亩。据朱远俊介绍,去年,鸵鸟肉卖到130元/公斤左右,食用蛋150元/个,种蛋200元/个,粗略估计,一只鸵鸟纯收入约2000元,除去前期投入成本,去年创收10万余元。今年,他充实了自己的创业资金,到广西购苗,接下来,他将对养殖质量、繁育水平再提升,不断拓展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同时,他还想依托白岩村特有的地理资源,探索新的产业链。   韦怡

2022-03-28

湖畔公路建设忙

        3月19日,头渡镇玉台村,建设中的金山湖滨湖公路正抓住晴好天气施工。目前,头渡镇正加快推动金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金山湖滨湖公路、南坡旅游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头渡旅游知名度,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采笋、冬玩雪”的四季旅游、全域旅游新局面。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3-25